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天寒地冻运输路

——(大港油田原钻井管子站员工:陈殿胜)
发布时间:2015-10-27
浏览次数:1413

  我是大港油田原钻井管子站员工,2010年退休。管子站属于二线服务单位,当时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共3个排9个班,主要负责为井队服务、钻具、工具套管。本着“想为一线想、急为一线急,一切为一线让路”的原则,我们穿旧工服、戴布帽子,棉服都是翻新的,手套和鞋严格交旧领新。那时候人比较单纯,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就是想着怎样才能完成任务。
  
  1971年2月,大港天寒地冻,5003钻井队急需钻井工具。尽管距离钻井队也就两公里多,但是下了30多厘米的厚雪,又没有可调配的车,怎么办?保障物资供给,没有条件可讲。实在没有办法,排长刘祥林当即决定,用手推车推,也要把物资送到井场。
  
  由他和班长陈友清领头,带着我和其他几名队友承担这项任务,其中还有两名女同志。吊卡、吊钳等大件都在100公斤以上。在风雪中行进,手推车寸步难行。大家硬是推着轮子走,一寸一寸往前移。一边走,轮子碾压的雪就开始融化,不一会儿轮子上就沾满了泥。大家用手把泥扒下来,呵口气,暖和一下再接着推。平时1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硬是把物资送到了井队。
  
  同年7月,正值雨季。当时连着下了几天大雨。采油二厂182钻井队需要钻井物资。找不到汽车,只能用拖拉机运。到了钻井队,发现井队淹在一片中。水深齐腰,大家伤透了脑筋。没办法,大家就在附近找来几个大油桶,用绳子把设备绑在上面,借助浮力往里运送。吊钳太重太大,大家就拆分开,一件一件运,到了钻台再重新组装。男同志还方便些,穿着裤衩。女同志穿着衣服就往水里跳。几趟下来,物资运送得差不多了,已是下午6时。好心的老乡给了我们一些菜瓜充饥。回到大港,我一顿吃了一斤二两的米饭,创下了自己的饭量纪录。
  
  当时,油田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一个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讲特殊。曾经参加过红军队伍的老站长陈家胜到基层调研,和员工一起在食堂排队吃饭,干群关系十分融洽。1972年夏天,港东油田一处钻井井场被水泡了,急需搬家。车辆进不去,当时的管子站站长金洪源带头跳进水里,将钻杆扛在肩膀上。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
  
  后来,油田的道路越来越好,物资越来越充足,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大家却始终忘不了这些艰苦岁月。

下一篇:李俊峰:维护稳定新能源市场环境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