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控操作工的成长之路
——一个数控操作工的成长之路
- 发布时间:2012-11-05
- 浏览次数:3633
8月6日,在全国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领奖台上,刘琪戴上车工技术第三名的奖牌。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刘琪从事数控车工三年来的成长历历在目。
利与益的抉择
2009年7月,学习车工技术的刘琪从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毕业。“去私企月薪3000多元,到首钢机械厂月薪1600元。”面临就业选择,刘琪在反复对比中疑而不决。“还是去首钢吧,大企业有平台。”老师尚建伟建议。
当时,还不清楚大企业到底有何平台的刘琪,听从了老师的劝告,来到首钢机械厂五分厂从事车工。
7月,时值当年首钢“三创”经验交流会。数控专家卫建平走上讲台,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卫建平展现在人们面前。
耳闻卫建平数控革命的经历,刘琪非常惊讶:“老师所说的大企业平台就是创新的平台,人才成长的平台。”有些踌躇的小伙子茅塞顿开,积极参与到岗位工作中。
刘琪入厂不久,恰遇五分厂承担上百件连铸机框架用水冷板加工任务。虽然学的是车工,但操作起来还是遇到阻力:刀具怎么选?主轴转动参数多少合适……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看着其他师傅车床旁已经摞起好几个成品,刘琪心里起了急,本来就缺少实际经验的他更加慌乱。
卫建平工作室负责机械厂加工工艺路径的编写和现场指导。刘琪的困难被工作室王珂看在眼里。“别着急,你刚入厂,慢慢就熟悉了。”他边安慰边动手,“我操作,你先看一遍。”同事的耐心指导使刘琪心情平复下来,小心谨慎地操作,一件、两件……当天共完成了十余件成品。
刘琪(右一)为技师学院学生演示教控工艺。
随着操作越来越熟练,刘琪向王珂请教卫建平工作室的切削操作方式:加大刀具进给量,转速提高到2000转,提高三分之一效率。在“切削”的帮助下,刘琪出色完成了水冷板加工任务。
“小伙子行,刚上这几天班跟我干得差不多。”一旁的老师傅冲刘琪竖起了大拇指。
“同事间不吝赐教和互帮互教的氛围推动我不断进步,企业的人才成长环境更让我们普通职工有了施展的平台。”采访中,刘琪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
刘琪的努力全厂人都看在眼里,“爱才”的数控大师卫建平也紧盯着刘琪的成长。
2010年,卫建平工作室与首钢技师学院开展厂校合作,需要一个具备熟练操作经验的技师去指导学生实践。卫建平想到了刘琪,找他说明了想法。
卫建平在业界的影响和工作室成员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早就让刘琪“觊觎”卫建平工作室。他二话没说答应下来,成为卫建平工作室的一员,归入数控大师卫建平的麾下。
经过半年时间的历练,刘琪参加了北京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与众多高手的比拼中获得数控加工中心组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技师。
坎坷化为财富
入厂不到一年即获得全市数控加工中心组第三名,而且短短几年时间内干过不少大件,活儿干得都很漂亮,这样的成绩,难免使年轻人得意起来。时而飘飘然的感觉,却也让刘琪尝到了苦果。
卫建平工作室曾接到一批文丰公司的轴套、轴承盖、导向套等散件加工任务,刘琪和他所带的学生承担起这批活儿的加工任务。粗略看了图纸后,带领十多个学生火热地干了起来。进展很顺利,五天就完成了几百件导向套。厂家将做好的成品拉走进行下道镀镍工序。
就在准备接着干时,刘琪的电话响了:“你们的几百件导向套都白干了,镀镍后尺寸超标,而且孔的位置打错方向了。”
这时,刘琪猛想起图纸。从办公桌成堆物品中找到图纸查看后,他傻眼了,加工的几百件导向套的尺寸是按镀镍后的尺寸加工的,而孔的位置则正好相反。
懊恼、无奈,全部充斥着刘琪的思绪。
卫建平得知消息后,赶到现场处理,将厂家返回的导向套外圆全部重车,同时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重新打孔。
事情解决了,刘琪却高兴不起来。“以前,每次开动车床之前都和师傅进行探讨,确定工艺。这次认为工艺简单,连图纸都没看仔细就莽然地干了起来。”他在心里懊悔。
“不要小看任何细微的环节。”卫建平劝慰刘琪,“成长就像车工件的成型过程,不把毛刺打磨掉,成不了精品。”
刘琪深刻理解了卫建平的话,将“失误”作为宝贵的经验,不断成长。
2011年2月份,随卫建平到首钢东星公司解决他们遇到的产能与设备的问题。在卫建平的指导下,刘琪用数控工艺顺利加工出内壁两条封闭螺纹零件,完全符合产品要求,提高了效率。
按照制作东星公司零件的逻辑,刘琪加深难度,试着在内壁开展三条封闭螺纹的攻关。程序一遍遍改,工艺一遍遍试,终于在模拟走刀中实现了三条封闭螺纹的工艺。随后,他又攻克了四条螺纹内壁的工艺路线。
“师傅引导一个方法,我再往前走一步,把类似的问题研究出一套通吃工艺,以后用着就方便了。”刘琪说。
又一位技能精英
随着卫建平工作室业务的广泛开展,卫建平有意让刘琪担起厂企合作的主要责任。几年来的阅历,加之青年人敢拼敢闯的豪气,刘琪接下这个重任。
2011年9月,刘琪接到紧急任务:两天之内,完成6000件轴套。这对刚刚带队伍的刘琪来说是首当其冲的考验。
“既然接下来,就要干出点成绩。”刘琪鼓励自己,“不论什么活儿,在方式方法上都是有技巧的。”
这次,刘琪没有被吓慌手脚。针对这批活儿量大的特点,他变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为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思路,并制定出严密详细的操作步骤:8个人分成两组,一天两班倒着干。加工流程先将所有钢管切成三大段,将每件料的尺寸找齐,后进行成品前的加工。加工过程中,刘琪不分白昼地盯在生产线上,终按时完成了6000件的订单。
带队伍的同时,刘琪还忙于备战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由于时间紧,刘琪干脆在车间里打起了地铺。七月天气的燥热,机器的油污招来大批蚊子。硕大的厂房内,机器旁,他形单影只。深夜里,他也曾忆起一段段往事。
从事车工3年来,除结婚休息了8天,连女儿出生时,刘琪都是当天夜里赶到家的。2011年7月份,京唐公司急需一批轴承座散件,要求下月初交货。为了能够保质按时交工,刘琪顾不上惦记8月1日预产的爱人,一直工作到了7月31日下午。当天深夜,刘琪赶到河北衡水老家时,妻子已经推进医院准备剖腹产,他险些错过自己女儿的降生。没与自己的“小宝贝”多处,8月2日刘琪便赶回工厂,抢在交工日期前,完成了加工任务。
艰辛的努力,创新的拼搏,换来的是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三名。刘琪说:“沉甸甸的奖牌中更有家人的支持。”从吉林长春比赛回来,他便把奖牌拿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得到些许心灵上的慰藉。
今年10月,刘琪将随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团队赴德国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在更加广阔的数控车工领域内披荆斩棘,用车床“雕刻”更加绚烂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