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反思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桎梏
时间:2016-08-31 阅读:509
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迎来了每年30%以上的复合增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十二五”及以后更是一个有想像空间的产业。然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政策规划、行业标准制定方面,也没有国家层面统一的主管部门,这对行业发展形成一定掣肘。
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如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所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五大产业涉及智能制造装备,而机器人就是zui核心装备中的装备。
在今年的中国工业博览会上,工业机器人也被主办方*为重点主题,单独占用8000平方米的场馆,近60家中外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同场竞技,成为今年工博会总体偏冷中的一个热点。
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有目共睹,但产业发展仍显落后,包括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等少数几家公司占据了7-8成市场。这些企业都有着几十年的研发与生产经验。
此外,一些通用型的关键零部件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购买,这势必造成自身成本居高不下。还有一些技术就算是花钱也买不来。比如,机器人领域的减速器75%由两家日本公司垄断;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等也无法国产化。这些核心技术都只能靠自己攻破。让人欣慰的是,突破这些关键难点已被提上重点攻克目标中。
在目前的机器人产业格局中,汽车制造和电器电子行业占据一半市场。*看起来很大,但这部分市场实际已是机器人*的囊中之物,国内企业难有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产业需求有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机器人产业需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标准下的工作和服务,即便是批量生产的机器人也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性改动。正因为这种需求特点,国内企业在一些细分市场如果策略得当,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存在很多机会。这些追求产品“小众化”的企业日子会很好过。
“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合作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涉及机器人领域,各地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不过,尽管从*到地方都有扶持计划,但总体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形成协同发展,这导致扶持效果总体并不理想。*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也指出,行业归口和行业规划还需明确,行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存在缺位。
如果说行业发展初期,江湖混战、野蛮生长是一个必经过程,但经过10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自上而下进行整体规划或许已经到了时候,国家标准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出台,但尚未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没有成立,也没有*的标准检测中心,这些都不利于业内与决策主管部门之间的常态沟通,也不利于专项规划的落实。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