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周其林

发布时间:2009-12-08
浏览次数:1592

   周其林人物档案

  周其林院士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其林长期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设计合成了广泛适用的高选择性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并已在手性药物等合成中获得应用。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同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3年,17岁的周其林从南京一所中学毕业后到农村下乡,每天与农田打交道。三十六年后,他作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单、随和,是周其林院士给人的印象。他勤奋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里,像个贪婪的孩子享受着化学之美。当被问及何以能在人才济济的化学领域取得如此成绩,他只说了两个字:勤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时,周其林还是南京农村一名普通知青,除草、耕田、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我是直接从田里走进考场的。”周其林说,那时他已经扔下课本四年了,加之中学期间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学习,基础太差,所以次高考,他失利了。“但这反而给了我一点信心,因为我当时过了初试。”于是,他回到农村继续一边种田、一边复习。1978年的高考,他考上了兰州大学化学系。

  从农田到课桌,周其林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是强制关灯的,怕大家学得太晚。但我们总是学到晚上十一二点,卡在学校熄灯前后一刻回宿舍睡觉。”

  那个年代的人们因为失去过,所以更懂得珍惜。周其林告诉记者,对时间特别珍惜这种心态他一直保持到现在: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熬夜的习惯;每周工作6天,早晨8点前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8、9点才离开,如果哪天5、6点就回家了,自己甚至会有“罪恶感”。

  当被问及“从21岁接触化学到现在成为中科院院士,更得益于勤奋还是智力或者其他的因素”时,周其林说,勤奋占了90%。“不能说一天没浪费,但99.9%的时间没浪费。‘天道酬勤’有道理。”

  1999年对周其林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受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到南开大学任教。他幽默地称,在南开工作的这段时间是他学术人生的“黄金十年”。事实也确实如此:10年间,周其林共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用1900余次,编写著作10部(章),申请发明11项。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共产生35名新院士和6名外籍院士。新当选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年龄大的73岁,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其中60岁以下的27人,占77%。南开大学52岁的周其林教授成为“新科院士”之一,他也是新院士中的“年轻力量”,同时也是天津2009年的新增中科院院士。

  谈到在南开的十年,周其林充满了感恩之情:“化学是门基础学科,南开的良好学术基础让我一开始就站在了学术的高岗之上,这里高素质的学生也让我颇感欣慰。十年中,学校也非常‘保护’我,让我得以安静地做学问。”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大学者”周其林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三时决定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系。在周其林的课题组中,他从简单的实验操作练起,如今已成了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在学生眼中,周其林是个严谨的学者。他的硕士生李亚利告诉记者,周老师对自己和课题组内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表文章时非常谨慎。“在我们发文章前,周老师都会要求其他同学将实验重复一遍,对关键步骤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相同才准许发表。”李亚利说,“周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做实验要负责任,万一数据有错,小到科研细节,大到人类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学术之路虽然辛苦,周其林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表面上枯燥无味的化学,每个角度都散发着惊人之美。就像他长期钻研的手性合成分子一般,表面上完全对称,性能却有可能截然相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令他品味不尽。他说:“如果说科学的功能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那么化学之美则在于创造。化学家的任务是创造新的物质,即在自然世界的旁边创造出一个人工世界。正是这种创造的幸福感,令一代又一代化学家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除了是有机化学领域的耕耘者,如今的周其林更是南开园内人人敬仰的伯乐。周其林说,自己欣赏的学生一要善于交流沟通,因为当今学界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二要思想活跃,创造力是搞化学必不可少的素质;三要勤奋,这是无数科学家成功的秘笈所在。

  “成为院士,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对于此次当选中科院院士,周其林显得很平静,“我的生活不会因此改变,以前我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今后还是百分之一百,在任何时候,我都告诉自己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周其林院士52岁,在中科院院士中算是“年轻人”。他的身上也确实有年轻人的特点,说话风趣,思维活跃,非常有亲和力。说起自己的经历也像讲故事一样非常生动。他说:“我从小学到高中,其实没有太认真地读过书,因为那时候历史环境不允许。在高中毕业以后,有4年的时间我在农村的家里务农。1977年,听人说可以参加高考了,我那时候在村里也算是高学历,有了这么个机会当然想试试。其实也没有怎么看书,直接就从田里跑到考场去了。当然了,那年没考上。”年的高考落榜反而让周其林增强了信心,他感觉到了自己是多么渴望学习。于是,他开始一边务农一边复习,在1978年,他第二次参加了全国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化学系。

  周其林虽然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但来到天津10年,他已经爱上了天津,爱上了南开。他说:“1999年,我作为长江特聘教授来到了南开大学,也是看中了南开的化学学科有着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们的能力素质比较高,这是学术研究所必要的。10年来,我确实体会到了南开的精神,得益于南开的支持和学生们的素质。这段时间是我学术人生的‘黄金十年’。”

  这次成为中科院的新增院士,周其林教授只是觉得自己承担的责任更重了。不过他说:“我整体的生活和研究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在自己的事业上已经是全身心投入,以后会一直这样不懈努力。”而且,周院士表示一直会继续现在的研究方向。周其林说自己非常喜欢自己选择的化学学科,他觉得化学是美的,而化学之美就体现在“创造之美”。能做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幸福的。

上一篇:马克·海宁

下一篇:叶荣乐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