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产业出路在何方?
- 2010-06-30 12:33:24328
事实上,二甲醚已被国内外研究证实是一种仅次于氢燃料的清洁燃料。其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加压到5-6个大气压可变为液体,物理性质类似于液化石油气(LPG),有望成为主要石油替代产品。然而,二甲醚在我国经历了短暂的高峰发展期后,现如今沦为众矢之的。
痛心之余,大家禁不住要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前期规划建设的项目仍在进展中,供需失衡的形势会更加严峻,二甲醚行业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自6月23日起召开的“第三届甲醇——二甲醚LPG产业链市场峰会”(以下简称LPG论坛)无疑为危难之中急于自救的二甲醚行业增加了一丝希望。
城市燃气的有益补充
二甲醚是一种无色无毒的物质,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具有成本低、易压缩、使用安全、燃烧性能好、热效率高,而且燃烧过程中无残渣和黑烟,CO、NO排量也低,同时也有汽化潜热比较高的特点。“浓度大于95%的二甲醚可直接作为替代LPG的燃料使用,所以,它将可能是取代LPG的一种理想的清洁燃料。”6月23日,二甲醚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委会专家陈卫国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说。
二甲醚不仅可用于工业燃料,还可替代煤气、LPG及柴油用于民用燃料或车用燃料;也可以以一定比例掺入到城市煤气或天然气中作为调峰使用;若将二甲醚、甲醇、水(不外加,来自原料甲醇及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及其它组分混合,可配成稳定燃料——醇醚燃料。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6月24日在LPG论坛上表示,在中国,城市燃气领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总供应量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城市燃气的气源主要是人工煤气、LPG和天然气,其中,人工煤气由于其成本较高,生产过程有污染且含有毒气体等原因,难以得到较快发展;国内天然气供应量有限,缺少储气设施,供应可靠性差,需要大量进口,且价格不断上升;LPG国内生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大量需从国外进口,而且国产LPG中含有大量不易挥发的碳五等轻质油。“中国城市燃气目前供应的上述状况使二甲醚得到应用。”
用作城市燃气的利弊之争
由于二甲醚对橡胶密封圈及输送软管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基于LPG使用的安全性考虑,2008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不得在民用LPG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LPG钢瓶或在焊接气瓶中擅自加入不明化学添加剂”,并要求各地质量检验部门,对辖区内LPG充装与销售企业实施严格检查,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二甲醚市场的拓展步伐。
据迟国敬介绍,国内LPG中组份较为复杂,对密封材料的要求既要考虑耐LPG、还要考虑耐二甲醚和轻质油。从目前的研究试验结果看,聚四氟乙烯具有较好抗腐蚀性能。“现在看来,只要能对液化气罐密封圈、减压器皮膜、液化气灶以及计量仪表上的皮膜、和一些输气的橡胶软管等制定标准,规定使用材料和使用年限,这样在使用时无论是单独作燃料还是与LPG掺混使用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陈卫国说。
记者了解到,同等温度下,二甲醚的饱和蒸气压低于LPG,所以,二甲醚的储存运输比LPG更安全;由于二甲醚在空气中爆炸下限比LPG高一倍,在使用过程中,也比LPG安全。
对于当前一些报道中所提到的“二甲醚的热值只有液化气的63%,掺入二甲醚势必会使液化气热值降低,产生‘液化气不耐烧’的现象”,陈卫国有不同看法,他指出,虽然二甲醚热值比LPG低,但由于国产LPG中含有大量碳五等轻质油,如果掺入一定量的二甲醚,反而会提高这些轻质油的气化性,大量减少残油,其实是补充了二甲醚LPG的整体热值。当然,二甲醚单独作气源使用时应明码标价。
市场混乱在于管理不善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清洁能源,2006-200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二甲醚建设热。如今,二甲醚已过剩,甚至是目前产能过剩严重的化工子行业之一。
有报道指出,2006年中国二甲醚产量为44.5万吨。但是到了2008年,产能飙升至436万吨。短短3年时间,产能增长了424万吨,年均增长1178%,产量创纪录地达到216万吨。2009年,全年二甲醚产量约230万吨,产能约600万吨,装置开工率只不到36%。据悉,目前中国二甲醚产能已经达到600万-800万吨。如果规划中的项目全部建成,到2010年底,中国二甲醚产能将达到1484万吨,2010年开工率可能不足20%。
事实上,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二甲醚的价格要远低于LPG。据报道,目前一吨液化气的价格在6000元左右,而二甲醚每吨只约4000元左右,这样只要掺混一吨就可省下2000元。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之下市面上依然会出现液化气中掺混二甲醚的现象。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二甲醚市场如此混乱,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在于管理。“从能源利用角度讲,重要的就是国家应该对城市燃气用主体气源和补充气源之间的关系做一个适当的权衡。国家只要对二甲醚行业稍加关注,使其自律与规范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其步上健康秩序的发展轨道。”陈卫国说。对此,二甲醚企业们也纷纷表示认同。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或者行业标准对这个行业加以规范引导。虽然2007年8月,建设部发布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明确了二甲醚在城市燃气领域的合法身份,但2008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又使得二甲醚在民用燃气领域的推广受阻。针对液化气掺混二甲醚现象,正如广东省油气商会燃气部部长庄荣金所言,“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按30%比例充装,有的则按20%以下,这样市场上二甲醚掺混到民用液化气的现象就非常混乱,安全隐患也非常突出。”
出路在何方?
专家们认为,不能仅仅因为二甲醚容易腐蚀橡胶密封圈及输送软管就要“一棍子将其打死”。事实上,“10万元的处罚”力度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使这个本应很有前途的行业上演昔日“天之骄子”如今“欲语泪先流”,甚至终将其逼上绝路。
记者从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了解到,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山东久泰能源的二甲醚项目并建议制定相关标准。2006年曾专门召开会议,专家论证结果为:二甲醚采取必要措施后可以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2008年,应建设部要求,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专门组织专家调研,建立二甲醚独立供应体系,并针对目前国产LPG中大量存在轻质油的状况呼吁制定二甲醚掺混到LPG中应用的相关标准。
可喜的是,“到目前,已制定出化工、城建和农业三个行业的二甲醚质量标准,虽然国家标准也即将颁布,但就掺混标准国内专家还未形成一致意见,我们希望沿着LPG供应链制定每个环节的产品标准和整个供应链的技术规程,从而促进二甲醚产业健康发展。”迟国敬说。
要让二甲醚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客观规律,一是资源性规律,应掌握能源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合理布局产能;二是经济性规律,应掌握国内外能源价格动态,尽可能制订稳定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合同,充分开发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市场;三是技术性规律,应掌握二甲醚的物理、化学性质,建立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特别是解决好工艺链所有密封材料、润滑脂、计量器具皮膜、胶管等部位的抗腐蚀性要求,突出强制折旧措施,标明使用年限等,切实保障使用安全;四是商业性规律,应遵循商业法律,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化的发展必将为二甲醚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迟国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