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我国海工装备业向大海深处进发

2010-09-30 10:08:25585
来源:中国工控网
        随着海洋油气的开发向深海进军,海工装备市场也迎来了发展良机。

        一些地方政府和造船企业纷纷将海工装备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把握机会,合理分工,抢占利润至高点,成为业内人士亟需探讨的话题。

        2010年9月21日、22日,在上海举办的“2010年中国海洋工程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船舶企业、船级社、石油公司、银行的近300余位专家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议海工装备业的未来发展。

        来自蓝海的呼唤发展海工正当其时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而未来5至10年间,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总量将会达到500亿美元,这将与世界船舶市场的投资规模大体相当。

  *常委陈明义表示,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装备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价值量也在增大,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如果装备制造业能占市场份额的20%以上,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产值,就崛起了一个产值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据悉,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幅,每年大约在10%以上,我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进口贸易中进口总量的份额也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1%,在未来十几年中,我国原油产量的增幅仍然有限,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成为必然选择。我国南海有着丰富的油气储备,据估算,该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70%蕴藏在深海区域。如果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不仅要开垦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疆域,还有2.5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尚待探测开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我国这几年在海工装备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有中远集运的烟台来福士、中远船务、大连船舶重工、外高桥以及振华重工和中海油的海工企业,但相比韩国和新加坡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海工装备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装备,相对于的船舶制造市场有较大差别。每一个产品都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油气本身实际情况进行单独设计开发,且随着浅海向深海发展,技术难度、成熟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类产品不可能大批量生产,都是单个产品通过招标进行选择。可见平台类的海工装备产品是真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准入门槛也很高,且总体数量有限。在传统造船任务不很饱满的形势下,向海工装备市场进军成了众多地方和企业的自然选择,不少省市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都把海工装备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众多造船企业也纷纷利用已有船坞、船台,进行适当技术改造,增添一些*设备和工装,准备从事海工装备制造。深海游弋有风险分工协作才能互赢共生,金融危机以来,造船市场形势严峻,海洋工程市场也受到冲击,但只要人类依靠石化能源的趋势没有改变,发展海洋工程的机遇就不会转瞬即逝。

  海洋工程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装备种类繁多,包括海洋资源科考、勘探、开采、加工、储运以及生活后勤服务、巡逻、保卫、救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装备。金融危机期间,海工所受影响较大,目前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只有75%左右,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浮式钻井平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2009年以来我国新承接的钻井平台只有19座,今年上半年市场仍然低迷,仅成交了6座。与2006、2007、2008平均每年60座相比,下降幅度可见一斑。张广钦说,目前已有和有意愿参与海工项目的国内企业已超过30家,但在对海工装备市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涉足,是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经济责任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冷静分析市场,谨慎决策。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表示,中国海工装备与的差距不但体现在研发设计水平上,在建造效率和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上也有体现。企业互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制约了中国开采深海气田的能力。张广钦指出,基于海洋油气装备技术难度大、个性化特征明显等特点,船舶制造企业应与油气用户业主合作联手,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安装调试、投产使用需要系统性很强的项目管理经验,用户业主对这类装备的性能、特殊要求和关键技术了解比较清楚,生产企业若能与他们合作联手,共同开发、共同攻关、共同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地提高联合体的竞争能力。同时,他认为,国内企业之间应该有适度的竞争,但造船企业更应该细分我国海工装备市场,把自己曾经生产过的某些产品,按照当前市场要求进行优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细分市场里做专、做精,创出自己的品牌。此外,海工装备的配套于传统船舶配套有共性的相同部分,但我国目前工业缺乏装备配套的核心技术,承接的许多业务还停留在钢结构阶段,所以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技术开发力度。抢占利润新大陆海工制造业前景可期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特别是在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众多企业进军海工装备业,业内人士称,海洋工程的毛利率可达30%,而造船业毛利率仅有18%左右。金晓剑表示,“十二五”期间,中海油将会再建设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油气总产量要达到1亿至1.2亿吨油当量,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到3000亿元人民币。这将为国内造船、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创造巨大机会。据其测算,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目前年需求量约400亿到500亿美元,我国“十一五”期间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投入将达1200亿元,“十二五”期间的投入将更多。据悉,截至2009年底,中海油拥有国内在生产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底输油管线4813公里,海底电缆380公里,浮式生产储油轮装置(FPSO)17条,水下井口已建成6套,陆上终端已建成11座,2座在建设中,这些海上工程装备和设施已使中海油具备了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而中海油“十二五”的产能目标,相当于“再造一个中海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泰荣表示,截至目前,中船重工已为国内外用户建造各式钻修井平台和采油平台共40余座,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还创造了多项国内外,建造完成了世界上首艘海洋风车安装船、世界上大的近海底座式钻井平台,其产品正在向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公司上海外高桥、江南长兴、上海崇明、广州龙穴等四大海洋工程总装建造基地已建设完成。其自主设计的“渤海1号”、“港海1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勘探3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胜利3号”坐底式钻井平台,解决了近海平台设计关键技术,近几年还承接了中石油自升式海洋平台4座、坐底式海洋平台2座和工作平台1座的开发设计。

  上海市政府在《关于加强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2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到2012年将达到1500亿元。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宁表示,将以进入“世界500强”为战略目标,结合上海地方政策,加紧制定战略规划,将发展修造船、海洋工程船和海洋工程配套产品作为集团船舶工业调整升级的重点方向。

        目前,该企业已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积极参与上海长兴岛的开发建设,打造海洋装备岛。

上一篇:必和必拓:将向加拿大Potash提起反诉

下一篇:日媒:中国已禁对日出口稀土 日某些战略要害掌握在中国手中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