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增白剂缓步退市是一种食品安全上的进步
- 2010-12-31 09:52:371237
但这一决定并未使大部分人满意,更像是落了个两面不讨好的结局:多数公众认为,食品安全无小事,即使“疑罪”,也当“从有”,应该立即禁用面粉增白剂;而以方舟子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则坚持原有看法,适量添加面粉增白剂对人体无害,根本不应禁用。
面粉增白剂是否有害,现在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公共政策问题。从技术层面讲,面粉增白剂有损健康,都是因为“超量”,也就是说,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证明适量添加面粉增白剂有损健康。但问题是,在食品卫生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已经变得相当敏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莫须有”的心态——疑罪从有,先斩再说。
面粉增白剂不应死于“莫须有”,卫生部对面粉增白剂的处置设置缓冲期是一种进步。民意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但它不应完全左右公共政策的制定,在一片“禁”声背后,几项事实难以忽略:其一,面粉增白剂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市场上有需求。*以来,民间就有食用“白面馍馍”的传统,在没有增白剂以前,老百姓经常会用硫磺熏制馒头增白,这当然是出于无知,但也是市场需求的一种证明。面粉增白剂被禁了,这种传统需求如何满足,会不会出现其他更有害的替代品?其二,在上,禁用面粉增白剂并不是一种普遍趋势,即便在食品卫生监管较严的美国,面粉增白剂也未被禁止;其三,面粉增白剂背后还牵扯到上万个面粉加工企业、增白剂厂商、氧化苯甲酰厂商以及众多相关劳动者的饭碗,它们的利益也不应被忽视;其四,如果以“疑罪从有”的原因禁止面粉增白剂,那么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类似添加剂怎么处理,禁还是不禁?
为禁用面粉增白剂设置缓冲期的明智之处在于,它一方面通过禁用回应了普遍的民意,但同时,又为相关各方预留了时间。这一年内,被禁企业可以借机转型,而主管部门则可以继续调研,协调各相关方利益,为“禁令”准备更坚实的理论、政策支持,出台监管等配套措施。
与以往经常出现的“一禁了之”的惰政思维相比,在公共政策领域设定缓冲期的办法值得推广。这实际上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游戏规则。规则之下,相关各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是非”不再是关键因素,如何保护、平衡相关方利益则成为重点,设定政策缓冲期也是世贸规则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加入世贸至今,缓冲期的设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观十年来国内各方关于“面粉增白剂”的博弈过程,虽然“禁用派”后在公众意见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为“反对派”留下了一定的话语空间、生存空间,值得肯定。说到底,公共政策的制定本应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只要这种“讨价还价”进行得公开、透明,对政策的制定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充分博弈应该成为政策制定的一种常态,而公众也因该用更开放的心态适应这个过程。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