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大选对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影响
- 2012-10-16 11:19:48440
2012年11月6日,美国将选举出下届总统,在经历了首场电视辩论会后,共和党候选人马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支持率开始反超之前民调一直的现任总统奥巴马,这使得美国大选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美国将会出现位摩门教徒总统,还是将会出现位实现连任的黑人总统?广告费将达到11亿美元的此次美国大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议题似乎成为两位候选人不约而同的进攻目标。保守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宣称将在当选后的天就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并会对中国的货物课以重税。奥巴马更是在近日频频向中国制造发难,先是以“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三一集团的美国关联公司Ralls Corporation的项目,近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又以一份52页的调查报告封杀了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讯设备制造商。大打“中国牌”已经成为美国大选前的“固定程序”,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对这一特殊的选举文化应该高度重视,避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在经济层面,美国大选大打“中国牌”首先在于所谓的中国抢走美国就业机会。美国国会美中工作小组主席拉森曾表示:“哪里讨论就业,哪里就谈中国”。就业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的要务,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然成为美国的矛头所指,数据显示此前的连续43个月,美国的失业率都高于8%,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此次失业浪潮却被善于转嫁国内危机的美国政客描述为是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9月17日,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的一次演讲中称,中国对汽车行业的补贴“直接损害了俄亥俄州、密歇根州以及中西部生产线上工人们的利益。”他进而表示“在我就职的4年内,我们发起的针对中国的贸易申诉要比上届政府8年都多,而且,我们发起的每件得到判定的申诉都赢了”。但所谓的贸易申诉并没有挽救美国糟糕的就业率,媒体也似乎对于政客们转嫁就业问题的手法不甚感冒。《福布斯》就表示“美国不生产iPhone的真正原因是美国不想生产。在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之前,美国早就失去制造业基础了。”所谓中国抢走美国就业机会的指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很难想象有美国人会愿意每天工作10小时而只拿着300美元的月薪。而随着阿迪达斯等企业把工厂由中国迁往东南亚,中国也出现了就业机会流失的情况,在就业层面上指责中国愈加站不住脚。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以及发生在欧洲的欧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发达国家开始反思金融创新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制造业“空心化”的担忧使得发达国家开始把回迁乃至吸引别国的制造企业作为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装备制造业无疑是美国“再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无疑又产生了冲突。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在宏观调控上的优势使得中国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美国由于体制的原因更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指责中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并呼吁对中国货物征收重税成为总统候选人吸引选票的噱头。而目前来看,美国“再工业化”的策略进行得颇为成功。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还通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阿迪达斯、佳顿、福特汽车以及星巴克等行业巨头陆续回归美国,而卡特彼勒计划在得克萨斯中南部开设新厂,并且打算把原先设立在日本的部分设施迁至美国则引起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关注。
针对中国的就业指责和所谓“再工业化”归根结底是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而把崛起中的中国作为挡箭牌。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制造业大国的广泛关注,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对美国刚刚开始的“再工业化”形成威胁,虽然美国目前并未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实行实质性的反制措施,但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引进吸收*技术后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产能过剩和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影响,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大市场的美国不排除在未来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施加打击。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并不鲜见,比如非洲一些国家对进口中国产品设置了很多贸易壁垒,造成通关手续繁琐,既延误了通关时间,又付出很多额外的费用;巴西不断提高进口产品的关税,导致中国产品竞争力降低;东盟某些国家虽然应该在“10 3”框架内取消进口关税,但是仍旧对从我国进口的机械类产品征收约5%的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目前仍以低价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而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性价比的提高,预料未来将会同制造业强国的工程机械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今天美国针对我国汽车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在未来也将出现在工程机械领域。
针对中国制造的表态是美国总统为了获取选票的政治作秀,鉴于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整体实力,两党候选人在选前也不可能专门针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做文章。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贸易保护主义极有可能用来针对工程机械的某一细分产品。而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而言,在海外改变品牌多而散、小而不强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海外市场谋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