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碳捕集概念”获市场关注 低碳经济受重视

2013-03-15 09:34:181175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整理:伴随着*日前发布《“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碳捕集概念”获得市场关注。何谓碳捕集?该产业存在哪些商业机会?
  
  “碳捕集”是低碳经济关键技术
  
  所谓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产业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并封存,并对二氧化碳进行再次利用的过程。记者访问的多位专业人士表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碳排放问题紧密相连,其背景是各国竞相发展低碳竞争力以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一环,也是决定未来我国竞争力的较为关键的技术。“我国目前GDP在*占10%,但是能耗占20%,碳排放占到*的25%,我们的减排压力巨大,从今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都将要开始强制减排。”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说。
  
  *发布的《规划》也称,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抢占未来低碳竞争优势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和储备相关技术将为我国低碳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突破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实现成本和能耗显著降低,形成百万吨级CCUS系统的设计与集成能力,构建CCUS系统的研发平台与创新基地,建成30-50万吨/年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集成示范系统。
  
  “碳捕集”技术产业链有三部曲
  
  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是CCUS技术的三部曲。据了解,我国目前在碳捕集和碳利用上已经出现较多应用,其中碳捕集中的燃烧后捕集技术、碳利用的部分化工产品技术已经达到*水平,而在全流程示范项目上起步晚、规模小,差距较为明显。
  
  具体来看,在碳捕集技术上,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广泛应用的是化学吸收法,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不大,制约该技术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能耗和成本较高;而三项捕集技术中的另外两项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技术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均处于中试阶段。
  
  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上,涉及石油开采、煤层气开采、化工和生物利用等工程技术领域。其中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石油技术处于工业扩大试验阶段;开采煤层气在先导试验阶段,而在二氧化碳合成能源化学品、共聚塑料、碳酸酯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是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技术的研究重点。有资料显示,目前回收的二氧化碳约有40%用于生产化学品,35%用于油田采油,10%用于制冷,5%用于碳酸饮料,其他应用占10%,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地质、采油、矿业、食品、消防、农业等多个行业。
  
  天科股份等企业涉及碳捕集领域
  
  “我们的确加入了神华的碳捕集项目,而且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的机会。”天科股份高管告诉记者。据悉,公司2011年就加入了由国家*、*倡导成立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CUS”,加入由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组织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30万吨煤制油工程高浓度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开发及示范”。“碳捕集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实际上和我们从混合气体中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是同一个过程。”上述高管告诉记者。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是天科股份的大主营业务,公司在气体分离技术水平、应用领域及行业地位上均属。不过公司坦称,在传统制氢领域国内竞争激烈,形成了收入规模大,利润率低的格局;在包括碳捕集在内的新领域,在占据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利润率高,但市场规模小,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记者获得的一份CCUS技术研发项目表显示,众多大型能源企业均涉及碳捕集技术领域内的探索,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神华集团、新奥集团等在内的众多企业,在不同环节参与了碳捕集、利用等环节的实验和生产。中科院、华中科技大、清华大学、华东理工、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作为技术参与者也出现在研发团队中。
  
  创投“潜伏”碳捕集研发型企业
  
  “十年磨一剑,我们希望2013年能够将产值做到1.5个亿。”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玉华告诉记者。这家从事二氧化碳聚合物生产,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皮革、降解泡沫等新材料的化工企业,两年前就获得了上海永宣创投8000万投资。
  
  据了解,中科金龙2003年开始进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工业化中试研究,经过2年的技术攻关,2004年完成年产2000吨中试生产,通过了有两院院士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公司产品主要是聚碳酸亚丙酯及聚碳酸亚丙酯型聚氨酯产品。前者主要应用于皮革浆料及高活性聚醚替代,而后者主要应用于降解塑料、阻燃型墙体保温材料和降解泡沫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相对较低的原料价格是选择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的重要原因。目前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是每吨500元左右,而国内化工行业市场上二氧化碳售价在800-1200元/吨之间波动,一旦技术和市场的问题突破,碳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在下游的应用上,中科金龙逐渐摸索出一条道路。“公司销售主要还是在皮革浆料,仅仅这一块的市场销路也不错,未来我们看好聚氨酯装饰线条、油漆、发泡材料等市场,仅仅发泡材料一项,海尔一年就要15万吨以上,而公司目前的产能只有七千吨。这也是创投看好我们的原因。”徐玉华表示。

上一篇: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1.96万亿美元

下一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限制濒危红木贸易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