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冷链物流差距大 冷链委加强合作促发展
- 2013-09-17 10:24:331460
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虽然近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速,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国外的冷链物流建设随着的科学技术力量的支持已迈入成熟阶段,由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更加完善。这些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建设不但技术达标,在法规标准上也具有一整套评价体系编制依据。这给食品冷链物流评价体系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对指标体系分配权重提供了依据。
为了确保冷链物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政府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环节制定严格的温度标准。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实施严格专业的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 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在国内,类似法规政策则相对少得多,同时在同类法律法规下,政策也相对过于宽松,例如对禽类物品的加工温度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大部分流入市场的禽类制品都是在常温下生产加工的。国内近年来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没有质的飞跃,从而导致大量的质次价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国外冷链技术的发展相当成熟,在冷藏品运输过程中大多采用了自动温度检测设备以及自动温控设备,能实时的监督冷藏箱内的温度变化从而保证运输的物品不会发生质变。我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至于在冷链技术的应用上远远落后于国外。这也是每年我国食品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70%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食品的消费,其每年增产约为10%。这些市场需求亟需我国加强对冷链物流的建设,为了促进冷链物流建设信息交流、共享佳运作模式,为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2年9月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冷链委”)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冷链考察,并到冷链联盟总部进行拜访考察。2013年5月6日冷链委受冷链联盟邀请,赴美参加第122届冷藏库协会和世界食品物流组织的年会暨博览会,会议期间中物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先生与冷链联盟主席深度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双方组织机构的了解。2013年6月27日,冷链联盟主席CoreyRosenbusch出席冷链委举办的2013冷链物流峰会暨第五届中美冷链物流会议,CoreyRosenbusch对会议非常满意,也了解到冷链委在中国冷链行业的影响力。会后,CoreyRosenbusch向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先生表达合作意向,希望双方能够有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冷链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9月1日,冷链委与冷链联盟(GlobalColdChainLogisticsAlliance)签订合作协议。希望借助*的建设方式,冷链物流建设信息促进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注:冷链联盟是一个将冷链各个环节中的协会、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和私营企业联合起来的联盟组织。2005年下半年,冷藏库协会(IARW)和食品物流组织(WFLO)提出的一个大胆新颖的倡议,日趋成型,并逐渐获得合作伙伴组织冷藏运输协会(IRTA)和冷库工程协会(IASCA)的支持。2006年底,四个组织的董事会投票表决,一致决定成立冷链联盟。2007年4月,冷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如今,联盟已经成为促进冷链各个环节交流、联络和教育的平台,发挥着冷链行业代言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