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安全装备技术亟需提升 创新力有待提高
- 2013-11-05 15:13:341279
煤炭经济下行 安全不能忽视
北方陆续进入供暖季,但是煤炭业的寒冬仍在延续。产能过剩、进口煤冲击、环保政策刚性约束、非煤资源替代,煤炭正遭遇内外双重压力。
今年1-9月,全国煤炭采选业利润同比下降40.2%;中煤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54.2%,西山煤电利润下降49%,神华由于电力、铁路运输行业盈利,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7.9%,下滑幅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产煤大省山西前三季煤炭利润164亿元,同比大降66.6%。
自2012年5月开始,煤炭告别黄金周期,在宏观经济下行拖累下急剧下行。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从785元/吨下跌至535元/吨,下跌幅度在250元/吨。全社会煤炭库存一直维持在3亿吨左右,超正常库存1.5亿吨。
在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企业在经营上持续亏损,企业因困难而无法维系之时,安全还能继续坚守吗?
对此,安徽省煤炭协会会长徐安昆认为,无论到何时,煤炭企业都要坚持“安全”,这是不容违背的铁律,但在如此困难时期,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减轻煤炭企业相应税费,加大市场整顿力度,打击非法生产、超能力生产,为煤炭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煤炭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这才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正道。
事故频发 新技术有待发展
在我国煤矿主要五大灾害中,瓦斯灾害和水害近年来因其事故频发、一次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广、损失巨大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国家煤监局通报的资料统计,2011年,发生瓦斯事故119起、死亡533人;发生水害事故44起、死亡192人。2012年煤矿共发生各类重大事故65起,共失踪、死亡433人,其中瓦斯事故占比重43.65%,死亡189人;水害事故占比重19.4%,死亡84人。2013年,全国又相继发生多起煤矿瓦斯事故和水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触目惊心。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国家“先抽后采、先探后掘”等有关方针,采用钻孔抽采瓦斯和探放水是预防上述灾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因此,集中全煤炭行业的科研攻关力量,积极推广煤矿钻探新装备、新技术,提高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北方交通重工集团董事长曲凯表示,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减缓,产能在一个阶段内显示出过剩态势,尤其是煤炭价格呈现下行趋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煤炭生产企业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率、降低成本和保证安全这三大问题上。而*的煤矿安全装备能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衍生,也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核心方法之一。
煤矿安全设备落后 创新能力待提高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依然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危险源监控、预警、灾害防治和事故应急救援的需求。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
首先,可靠性差、稳定性差、效率低、零部件使用寿命短。这似乎是“山寨”产品的共同特点。虽然中国制造的矿机在功能和参数上与产品相差不大,但其现场的表现和耐用性上与德国、美国等生产的矿机产品相比,相去甚远。
其次,大型化程度较低。由于人类对矿产资源持续、大量的开采,使易选矿、富矿越来越少,而贫细杂矿越来越多,因此,矿山的大型化采选趋势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设备的大型化水平能跟上矿山的大型化采选作业的要求。但国内矿机设备的大型化并不理想。以浮选设备为例,世界大的浮选柱已经做到了660m3容积,但国内还停留在100m3以下。
再次,智能化水平较低。国外的矿山机械机加工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如成套井下采矿设备供货商、德国DBT公司,全部采用机器人完成地下采矿设备的焊接作业。其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即使是熟练工人也无法与之相比。而中国矿机制造方面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仍然偏低。
后,我国多数煤矿安全生产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研发阶段,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煤矿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导致煤矿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极低,安全科技成果不能快速转变为*生产力。另一反面,*以来,由于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科研机构不健全、安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创新服务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导致煤矿企业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尤其是中小煤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低,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huajx结语:煤炭安全不单是保证煤炭行业平稳增长,更是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现下,煤炭行业不景气的情况,更是要抓紧技术研究,研发安全设备,保障安全工作,为之后的率生产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