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业发展需要战略性规划与总量控制
- 2014-08-04 11:35:521852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和能源产品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3年已投产煤制油项目的产量达到170万吨,甲醇产量达到290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气天然气示范项目产量也达到了27亿立方米。如果看看全国各省的煤化工产业规划,后续的项目数量巨大。煤化工从来都是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向往的,产业链的延伸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盈利和更多的GDP、税收、就业。目前煤炭市场形势不好,当然更想从事煤化工。对此,或许可以讲大道理:中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储备提供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基本条件和论据,而充足的煤炭供应和相对其他能源品种较低的煤炭成本是煤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煤化工发展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和缓解石油供应压力。
煤化工逃离潮隐现
在煤化工的投资主体构成中,电力行业分量不轻,从国内煤制气项目总产能来看,电力行业投资产能为320亿立方米/年,占比14%。不过从业界来看,电力行业对于煤化工业务,或在酝酿更大的逃离潮。
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力煤化工产业发展交流座谈会,更像是教训吸取大会,华能、大唐、神华、华电、国电、中电投、国投这些涉足煤化工产业的国内7大发电集团均参加。除了大唐和国电,其他公司代表也诉说了从业困惑。
华能集团发电量是,但做煤化工的进度却比较慢。华能集团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刘宇在会上介绍说,华能2004年从带有煤化工性质的IGCC发电项目开始涉足煤化工,但该项目2012年运行以来,气化炉因煤质影响运行不稳定,项目出现亏损。从那儿开始,认识到搞煤化工并非易事,开始吸取教训,集团公司对新疆的一个煤制气项目技术证论就搞了4年多,还是迟迟不敢下手,“我们现在发展煤化工相对谨慎。”
和其他电力企业不同的是,华电集团是被动进入煤化工领域的,即在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按照地方政府就地转化煤炭的要求而“被化工”。
“近期,华电*班子正在进行反思,研究到底怎么干,干多大。”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董建立说,华电集团开始对煤化工比较积极,2010年规划决策了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4个煤化工项目,2011年在陕西榆林上马了天然气制甲醇项目、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但建成投产的项目却出现大幅亏损。
其实,电力企业在发展煤化工过程中都遭遇到了技术、人才、管理困境,已建成的项目大都出现运行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项目严重亏损等问题。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斌表示:“电力企业应该坚持量力而行,实在干不了,退出也是一种选择。”
煤化工发展需考虑项目风险性经济效益可行性
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化工项目多达104个,在政策及企业投资的支持下,我国煤化工项目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高峰期。而随着煤炭价格的快速下跌,原油与煤炭价格比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煤炭作为原材料的成本优势得到提升,煤化工的经济性逐步显现。
当前,我国独特的能源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煤化工的必然性,但是对现代煤化工项目及其煤炭开采项目实行严格的核准制度和准入条件,部分煤化工产品由政府主导定价,不同产品实行不同的铁路运价等,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效益。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牛新祥认为,煤化工经济效益取决于其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的竞争,终取决于煤化工主要气化技术的成熟度、资能耗、碳排放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
煤化工属于投入产出巨大的行业,资源的消耗量大,包括煤炭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交通运输、地区社会经济配套、生态环境状况等建设条件要求高。而我国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远离煤化工产品市场,存在交通运输瓶颈。同时,不同地区煤炭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投资差异大,对项目的运营产生较大影响,导致项目间效益差异,因此项目的厂址选择尤为重要。煤化工行业“三废”和碳排放量较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企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本高。目前,我国对煤化工项目提出碳减排潜力要求,未来若干年内,有可能实行碳税或收费政策,届时将*降低煤化工企业财务效益。
创新运营模式,推进管理提升。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资产资本化、股权多元化的国企改革方向,企业可以积极研究、探索国有企业资本投资公司的运营模式,创新理念和思路,着力构建投资、建设、经营业务外包、获取股权增值收益的运营模式,通过项目运作、合作建设、上市募资等方式化解融资难题。此外,企业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地区建设、发展现代煤化工园区的思路,创新理念,加强合作,借力发展,积极实施以项目引资金、引技术战略,引入人才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优化发展机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