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气徘徊发展期 紧把环保方向
- 2014-08-12 10:05:281801
煤制气受水资源巨大制约
“即使煤制天然气可行,也不宜集中在严重缺水的西北部地区。”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煤制气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说。
李俊峰认为,由于煤制天然气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每千立方米耗水量高达7吨以上。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西部水资源贫乏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实际上会对当地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不同阶段煤制气项目50个,其中实际建设中项目5个,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16个,计划中的项目18个,另有2013年以来新签约的11个项目。
以产能规模统计,截止2014年6月,全国煤制气项目总计计划产能已经达到2250亿立方米/年。其中,已投产产能仅27.05亿立方米/年,计划建设的项目规模是已投产和建设中规模的12倍。
据了解,2013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676亿立方米,煤制气产业当前计划总规模是其1.34倍。国家*初定的“十三五”末煤制气产量目标是500亿方/年,煤制气产业当前计划总规模是其4.5倍。
从项目的地理分布来看,50个煤制气项目中新疆项目25个,内蒙古项目19个,山西2个,宁夏、甘肃、辽宁和安徽分别各1个。水资源矛盾为紧迫的西北地区煤制气计划产能占到全国72.4%。
“严重缺水的西部地区不应把发展煤制气及发展煤化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李俊峰说,从水安全角度来说,煤制气必然受到巨大的制约。
中国天然气市场*受到供应不足的制约,从进口到页岩气开采,政府以及企业都在积极发力,但由于煤制气项目存在局限较多,很难成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适度发展重要性
煤制油气产业,尤其是煤制气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合理的政策规划进行引导。况且煤制气本身具有高耗水、高排放的特点,所以我们目前在规划中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指标、规范的审批程序、项目监督评价等要求。总之,此次产业政策对煤制气的定性就是适度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产业专家刘毅军说,“煤制气的制成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煤炭气化成二氧化碳,再将这些二氧化碳和大量的水混合成天然气。”
也就是说煤制气的环境风险首先在于高耗水,其次在于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受访专家提供的数据,在用水方面,生产1立方米合成天然气需要6吨到10吨水。而我国七成以上通过审批的煤制气项目都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运行,干旱的西部完全负担不起煤制气项目对用水的巨大需求。现实情况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内蒙古等地引入黄河水开展的煤化工项目,已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和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
而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制取每千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4.5吨至5吨,若直接排放,每年将新增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正因为如此,根据国家*的通告,在此次的产业规划中,产业政策明确了煤制油(气)“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的方针和“坚持量水而行、坚持清洁转化、坚持示范先行、坚持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申报的示范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定,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必须达到准入值等要求。
看来,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才是煤制气应该走的道路。
环保约束难题
煤制气的环保问题也很关键,一直是国外和环保组织质疑的对象。
煤制气本来耗水量就很高,一般而言,一吨煤需要耗十吨水。国家为此也专门制订了水耗等标准,耗水量过大的技术已经属于被淘汰之列。
煤炭资源富裕的地方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目前已经获批和进行前期工作的煤制气项目多集中在新疆和内蒙古,水资源相对短缺,也一直被外界质疑。
同时,因为煤炭的成分复杂,还有多种矿物质,煤制气生产过程会产生废水。按照规定,废水要经过处理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方能排放或循环利用。
但是监管面临实际的问题,煤制气项目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可能建设,但污水处理会增加企业负担,污水是否都经过处理,监管不足。甚至有消息说,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偏僻地区项目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除此之外,煤制气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气体,也会排放到空气中,有些是温室气体,有些是硫化氢等刺鼻气体,所有化工厂几乎都有这种情况。
在公开场合,很少有人谈起水资源和环保的问题,普遍强调相关设施都有上马,能做到把煤炭吃干榨尽。前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煤制气将一种能源变成另一种能源,同时耗费能源,转化率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现在主要环境成本考虑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