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快速发展将引爆装备制造业市场
- 2014-09-24 10:45:142215
印度市场需攻关
由于高铁产业链蕴含巨大市场价值,若能顺利拿下印度市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
9月18日,印度总理莫迪与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会谈时表示,欢迎中方参与印度电力建设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不仅如此,中印双方还签署了铁路合作备忘录和行动计划。
据悉,印度计划修建7条连结主要城市的高铁。日前,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前往印度,与印方商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领域的合作。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太田昭宏此次访问印度的主要任务是向印方推介日本新干线技术,并且争取获得印度的高铁建设订单。
目前,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已经呈现出逐步加快的态势。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两家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签约额总计已达45亿美元(约合276.3亿元人民币)以上。业内专家认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给高铁方面的制造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体现在数字上,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中国北车副总裁余卫平表示,海外的铁路新建市场、车辆更新换代市场和维修服务市场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南美、中东欧、俄语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进入车辆更新换代高峰期,市场潜力巨大。非洲地区对机车、货车、普通客车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这一市场起步较低,市场上升空间较大。
对此,蔡建明表示,由于高铁产业链蕴含巨大市场价值,技术研发、设备制造、项目规划、系统调控、售后服务等各环节都聚集了不少企业,若能顺利开拓印度市场,则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
“德国制造”的启示
今天的德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特别是其制造业闻名。但今天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其曾经的尴尬。时间回溯到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德国制造”在那时还是“价廉质低”的代表。
在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中,甚至要求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明原产地,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区分开来。彼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世界强国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手法不断仿造英、法、美等国家的产品,低廉的价格不仅冲击市场,而且遭到了工业强国的唾弃。
“德国制造”后来之所以能完成华丽蜕变,与其民族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认为,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主义、主义、守序主义和信誉主义基础上的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产业链”优势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沉淀并成熟。“我们有了工业,但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柳冠中说,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由“加工型工业”向“中国制造”,再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设计基本的任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一般来说,工业设计可以对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原理和生态系统等四个层次制造差异化。”柳冠中说,工业设计能够对工业产品融入“文化属性”,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创造产品象征意义,建立“品牌”实质。
上述观点得到了欧特克公司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副总裁魏柏德的认同。在他看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技术研发和设计创新。据悉,装备制造业是欧特克非常关注的领域。“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有能力成为这个领域很好的合作伙伴。”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加大对自主设计创新的投入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一步。魏柏德说,欧特克将不遗余力地助力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