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开花容易结果难 统一将是发展必然
- 2014-10-30 14:08:201984
当前影响碳市场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MRV(监测报告核查)数据质量。从实际表现来看,大多数市场仍疲于应对配额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调控方式,比如预配额、配额回收等。一些企业也明确抱怨因为配额分配本身的不合理(例如历史法的缺陷)迫使其进行交易。
由于数据条件约束,企业实际上仍然以历史法(即按照控排单位的历史排放水平核定碳配额)为主,这些企业普遍反映采用历史法导致配额分配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有3类。
首先,行业景气周期发生结构性变化。在基准年前后,钢铁和水泥行业较为萧条,停产停工现象较为突出,而电力行业恰恰相反,处于满负荷运行阶段。因此导致钢铁和水泥行业配额分配较紧,电力行业分配较松。当前,钢铁与水泥行业处于利润较低甚至亏损阶段,无法承担较高的履约成本。排放密集型行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逆转,导致企业碳成本承受能力发生变化,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
其次,早期减排行动未被考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在*财经大学能源与金融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企业调研中,被调研的许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节能改造活动,进一步减排的空间相对较小,成本较高。这些早期的贡献并未在配额分配方案中考虑,使其获得较少的配额。同时,一些环保类项目能耗较高,导致当前排放增加,与碳减排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也制造了一定的不公平性。
此外,企业检修、事故意外等突发情况未被考虑。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每两三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检修,检修时间为1~3个月不等。而如果采用历史法计算平均值时,若未将其剔除,使得配额分配过少。此外涉及能源安全的行业,如石化等,会面临政府安排的计划外生产任务,使得企业面临额外的排放成本。
碳排放配额如何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初始分配是碳排放总量控制交易体系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配额分配的焦点在于免费分配还是有偿拍卖,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有偿拍卖可以使交易体系更具减排效率,但增加企业负担,而免费分配虽然减排效果不佳,但有利于制度的软着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然是首要目标,要搞好经济增长与减排的平衡。因此,中国可以选择拍卖为主,免费分配为辅的分配方式。
对“易受损”的企业实行全部或部分配额免费分配。“易受损”企业主要指三类企业:参与竞争的企业、对整个经济影响重大的企业、有显著碳泄漏(carbonleakage)风险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拍卖法下比别的企业承受更大压力,因此,初期需要对其实施支持政策。缓解“易受损”企业的减排压力有三种途径:直接对这些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根据企业的减排支出抵扣企业所得税、对其免费分配配额。它们都可以缓解企业压力,但也都形成额外补贴,是对公平原则的妥协。其中,财政补贴是直接补贴,具有较高的权力寻租的风险,且容易引起贸易中的反补贴纠纷;抵扣企业所得税和免费分配配额是间接补贴,但抵扣所得税涉及税制安排,实践中需要多部门协调,执行成本较高。
免费分配是很好的选择。企业参与竞争主要包括两部分竞争,一部分是出口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一部分是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竞争。这两部分的压力都主要来自非ETS约束国,对此可以分别通过免费分配部分配额和设置一定比例的碳关税来加以纾解竞争压力。由于涉及多国贸易,对非ETS约束国的关税政策很容易引起贸易纠纷。因此,在实践中,应尽量与碳排放市场的主流国家保持政策一致,同时根据本国的需要和他国的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对其他企业实行拍卖。同时,设计配额的储蓄机制来提高配额交易的灵活性,减少配额价格波动并降低减排成本。
鉴于我国碳资产已初具金融资产的特点,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各试点市场的运行实践,避免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应考虑更多地借鉴上海碳市场的制度体系,激励企业减排,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