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 安全隐患仍存在
- 2014-11-18 14:23:322617
油气管道
智能化建设推进
11月1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召开胜利油田智能化管线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对下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认识,推动智能化管线建设工作按计划落实到位。
建设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是集团公司党组落实*有关要求,深刻吸取“11·22”事故教训,立足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加强管道管理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
作为上游板块试点单位,胜利油田积极成立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小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建立日运行、周例会、月小结制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试点建设方案编制已通过总部方案审查并上报可研报告,启动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在数据采集方面,完成批标准对接分析,确定各单位需要补充完善的数据范围;在现场建设方面,完成全部现场踏勘,施工设计进度完成80%;在集成开发方面,开始三维管网、站场模型建设工作,完成自动化数据和视频接入50%的工作准备。
会议要求,要强化运行,确保试点工程按时投产运行;要在试点过程中出标准、出规范、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以便下步固化推广应用;要结合油田板块特点,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秉承大众化、简单化的理念,将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与油公司体制改革、油田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与岗位生产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筑牢管道安全基础防线。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终实现中国石化资源优化、运行管理、风险管控、应急救援、信息共享的目标。要努力确保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试点建设按期完工,不折不扣的完成集团公司党组下达的任务。
油气管道安全隐患仍存在
近日,中石化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去年以来,中国石化全面开展管道专项隐患排查治理,期间发现临沧和塘港两条原油管道存在占压严重、打孔盗油多、管线本体腐蚀等安全隐患,已分别主动于2013年12月17日、2014年8月15日对这两条管道扫线停输。今年9月份,国家安监总局已对两条管道停输予以确认。
据了解,临沧和塘港两原油管道停输后,中国石化已优化油品资源配置,临沧管道停输后改由津沧线(天津—沧州)输送沧州炼厂和石家庄炼厂;塘港管道停输后改由天津中转油库和塘沽线输送天津石化等炼厂。目前,相关炼厂生产正常,确保华北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应。
国家安监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排查油气管道隐患29436处,平均每10公里就有2.5处隐患。
截至2014年7月31日,中石化所辖管道有记录以来累计被打孔超过9000次,其中山东省是重灾区,案件数占69%。截至今年7月31日,已发生打孔盗油388次,山东省占297次,占77%。2005年至2014年,管道因为打孔盗油累计停输时间长达8411小时,检查出1196处占压隐患。
对此,中石化方面称,已经对安全检查发现隐患项目进行了梳理,计划3年内投入资金281.07亿元进行全面的隐患治理。截至10月底,共下达隐患5622项,下达资金39.86亿元,完成治理3157项。
科技支撑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升级
油气管道输送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去年11月22日发生在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燃事故、今年7月31日发生在中国台湾高雄的输气管道爆炸事故等,在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油气管道安全运营敲响了警钟。
“尽管近年来管道运营进入事故多发期,但与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相比,管道依然是为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赵玉建告诉记者,根据美国*情报局《世界各国纪实年鉴》统计,2013年在用油气管道总计355.9万公里,美国的油气管道达222.5万公里,美国的主干管线超过76万公里。显然,与美国相比,中国管道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赵玉建认为,当前的管道安全问题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从当前发展的角度来看,支撑管道业安全快速发展的根本在技术,关键在科技创新。
为保障国家油气管道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经国家*批准,中石油管道局联手中石油管道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石油大学等单位于2009年共同承担了“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于2011年底通过验收。近年来,该实验室在管道输送安全技术领域的科研创新力度全面加强。
作为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赵玉建谈及管道科技创新时强调指出,实验室紧紧围绕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相结合,增强我国油气管道输送安全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完成有关部门委托的一大批科研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使我国油气管道技术达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