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锁众城 APEC蓝不再
- 2014-11-24 10:40:321960
“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国家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如此表述对治霾工作的期待。一场以经济为主要议题的会议,给人们留下的大念想却是那些天里透彻的“蓝”。
APEC结束,“蓝”也走了
刚刚过去的APEC会议,让“APEC蓝”火了。然而,APEC蓝得来并不容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70%,燃煤锅炉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污染企业退出,与此同时,北京部分市民享受了6天的“小长假”。
这离不开河北和天津的贡献。11月1日起,河北省启动APEC会议空气质量保障应急减排措施,环北京100公里范围内涉气企业全部停产,环北京100-200公里范围内805家企业停产、226家企业限产,重点控制区881处工地全部停工,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保定等市机动车禁限行30%。
在防治雾霾方面,京津冀地区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往往一个地区的污染会迅速扩散到整个区域。
为加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2013年9月12日,“*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国十条”)颁布,各地纷纷拿出行动方案。“国十条”专门在第八条对“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做了详细描述,特别要求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区域联防”在防治大气污染中已成为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机制。
不可否认,经过一年建设,京津冀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和问题。
北京公众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已成共识,但信息闭塞成为了区域治污之间的壁垒,这就需要法律上进一步明确。”
马军指出,京津冀三地共同治理雾霾就是区域协同的案例,三地之间需要建立信任而且共同行动,不能说河北减排减下去了,另外两个城市没有行动。减少排污的代价应该由多方共同承担,例如河北省减少工业生产的排污,应该适当地得到部分补偿。
各省市为治理雾霾所投入的资金也应该联动起来,如北京市为治理雾霾投入了7600亿元,这些钱不应该只用在北京的治霾工作上,也应该对河北省的经济转型、职工的安置和培训负担一部分费用,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信息公开且透明。知道资金的投入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重现APEC蓝须常态化依法治理
与此同时,另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测,自11月22日起,京津冀中南部区域会出现连续重度至严重污染过程,一直持续到月底。这再次警醒人们,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重现APEC蓝,须以法治手段实现常态化治理。
雾霾可以治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从2008年的“奥运蓝天”到今年的“APEC蓝”,向我们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在某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前,为了使空气质量大幅好转,人们全力以赴,打造“环京空气质量护城河”。然而活动一结束,雾霾卷土重来。如此反复,是否意味我们只能在重大活动期间才能见到蓝天呢?一旦这样的预期强化,关键时刻祭出临时救急措施,又往往能屡试不爽,我们的空气质量就很有可能平时“看天吃饭”、重大活动期间“稳如泰山”。
雾霾是高消耗、高污染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治理,单纯偏重一方,难免按住葫芦浮起瓢。以北京曾经外迁工厂为例,从北京到河北,表面看来,将污染送出,实际上,空气污染,来来往往,难分彼此。再比如,APEC期间关停2000多家工厂,庞大的经济损失,从何弥补?
不同于沙尘暴治理——只需在地广人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沙尘源头持之以恒绿化即可,雾霾治理的空间,地广人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错综复杂,治理难度也将随之水涨船高。雾霾为顽疾——可防,可控,可治,却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没有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行动,拨霾见日,是一条漫漫长路,甚至有可能陷入众说纷纭、不得要领的泥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关于雾霾的成因,从市民生火做饭到农民焚烧秸秆,从气候变化到京津冀地区不利于大气污染排放,再到化肥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颗粒化,就众口异声,莫衷一是。
雾霾治理,归根结底,是将污染总量降下来,把环境容量提上去。聚沙成塔,方能找到此消彼长的临界点。舍此,没有任何捷径。“APEC蓝”过后,工厂停工、市民放假等举措当然难以为继。如果人们能为蓝天配以多管齐下的降耗减排措施,可以预见,雾霾治理不仅有坚定不移的路线图,还会有清晰可辨的时间表。若干年后,为某项重大活动而起的一时一地减排措施也就没有任何必要。毕竟,蓝天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此,众多专家建议,应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根本的举措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立。围绕这一重心,从立法到规划、执行、监管、评估,每一步都要实现精细化管理。
建立长远的环境治理保护制度,一定要突破只顾眼前利益的政绩观。治理污染固然会对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但不采取这些措施,就会加剧雾霾的影响,危害公众健康以及长远的经济发展。各地与其在赶工和停工之间不停“换挡”,不如以更大的决心加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再如,为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转型升级,我国钢铁大省河北省,从去年底至今已分两批集中拆除23家钢铁企业的高炉26座、转炉19座,共压减炼铁产能1127万吨、炼钢产能829万吨,今年将压减粗钢产能1500万吨。这充分证明,治理雾霾就是要选准抓手、壮士断腕。
要实现雾霾常态化治理,还要按照依法治霾的思路,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的各项规定,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过程中融入治理的顶层设计。在基层执法中,也要对违法违规者施以重拳,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更高代价。
在探索治本举措的同时,相关治标的方法也可积极尝试。据媒体报道,北京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这样的人工治霾探索值得鼓励,如果经科学评估确实见效,则应在更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