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抗生素污染门背后真相
- 2014-12-31 08:27:451828
揭开抗生素污染门背后真相
“喝10万吨这样的水才等于吃一片药”是事实。
在关于抗生素污染的讨论中,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吸引了大多数网友的眼球:微博认证为“江苏环境信息中心主任”的何春银在微博上说,“自来水检出抗生素8纳克/升。1克=10亿纳克,按一般每天每人10杯水,每杯200毫升计算也就是每天2升,即每人每年约饮用750升水。即要花10万年,喝10万吨这样的水,才相当于吃掉一颗0.5克的抗生素药片。”
网友的留言很容易想象,全是抨击和嘲讽。“同意专家喝这个水,喝上一辈子的请举手。”“砖家:食物含少量砒霜,敌敌畏,氰化钾没有危害,反而有宜健康,你快去吃啊”“砖家你的理论是不是说:饮用水中含抗生素,即省钱买药和看病又能防病。”
只看这段话,何春银似乎确实在“洗地”,把抗生素有意说得无足轻重,却没有指出,在自来水里面根本就不该出现抗生素。
然而,何春银这段话不能孤立来看,因为这段话是针对焦点访谈的。焦点访谈里是怎么说的呢?
焦点访谈里对抗生素污染的描述是“大量抗生素进入水体,甚至是自来水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含量惊人”。其理由是饮用水含抗生素会直接影响人体,按主持人劳春燕的俗话,就是“是药三分毒,如果我们每天喝的水变成了药,那后果简直不堪想象。”
而按报道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副院长的“专业说法”,则是“长时间食用含有这些抗生素的一些食品之后,产生抗药性,用简单的话说呢,就说能对人体的抗药性产生影响,以后再得了病之后,你再吃这些抗生素药,就不起作用了。”
很显然,焦点访谈把饮用水里检测出抗生素说得对健康影响很严重,所以何春银才有了“喝10万吨这样的水才等于吃一片阿莫西林”这样的回应,他显然认为央视的说法夸张了,因此希望大家理性辩证的认识问题,“避免以讹传讹”。央视微博回应何春银时没有新说法,只是重复“专家称*接触含有低浓度抗生素的饮用水,会让人们体内产生耐药性,治病的作用变小”。
谁对谁错?我们认为,何春银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理由不难理解,因为何春银说的“10万吨水”本来指的就是*效应,而焦点访谈既然说的就是人体吃抗生素会产生抗药性,那就不能绕开剂量来说事。在食品和药品安全领域,有句话对理解问题非常重要,“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那么焦点访谈里提到的抗生素剂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喝10万吨这样的水才等于吃一片药”已经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此还可以继续展开说下:要知道,通常谈论饮用水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用的单位是“毫克每升”,多也就“微克每升”,而报道提到的南京自来水各种抗生素的含量,都是“10纳克每升”左右。
而纳克比毫克,已经是低了好几个数量级。不妨拿的剧毒物质“氰化物”来做个对比。我国饮用水国标氰化物的浓度限值为0.05毫克/升,而美国则为0.2毫克/升,分别相当于50000纳克每升和200000纳克每升,“剧毒物”的上限都有这么多,那么说10纳克——可以称之为“痕量”——的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害处,是毫无问题的。焦点访谈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含量惊人”并不正确。
“含抗生素自来水能达标”不能说是谁的责任
另一个引发媒体批评和网友反弹的说法,来自水务部门。南京市水务集团回应央视报道称,“我们的生产工艺流程完全是按照国家标准来的。我们出厂水的检测指标,包括我们源水的检测指标,都是按照现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06项指标来检测的。我们目前供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然而,国标里106项需要检测的内容是不含抗生素的,这引发了哗然。网友痛批水务部门态度敷衍,抨击国标毫无作用,怒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监管机构官员出来承担责任?”也有媒体质问“抗生素自来水为何能达标?”,认为抗生素滥用已成事实的现在,因缺乏国家标准,让有健康隐患的自来水达标是不能接受的。
这些批评同样有些想当然。目前世界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的在内的饮用水标准中,并没有哪一种包含了抗生素,理由何在?可以参考世卫组织对其标准中64个指标没明确限值的解释:“饮水中存在的含量对健康无影响”、“饮水中的浓度远低于会产生毒性作用的浓度”。即是说,到目前为止,组织还并不认为水体中存在的抗生素会对健康造成风险,原因就是如前所述,含量确实还很低。
但这不代表将来也不会有标准,事实上,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日益成为性问题,在今年12月世卫组织刚刚发布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行动计划(草案)》中,已经提到,世卫秘书处的行动将包括“以佳可获得的有关危害的证据为基础为抗微生物药物的存在及其在环境特别是水、废水和食物(包括水生和陆地动物饲料)中的残留制定标准。”
换言之,给抗生素制定浓度标准是个前沿课题,至少在短期内,还不会有新的国家标准出来,因为这个问题还需要充分的研究。
环境中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起的作用,尚无定论
世卫打算给抗生素在各个环境中的残留制定标准,这不能说明央视报道有先见之明。因为央视报道中,说的是饮用水中的抗生素是直接对人体构成威胁,这个说法如前所述是不正确的,而世卫组织考虑的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担心环境中的残留抗生素也会让细菌产生抗药性。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这才是在水体等环境中发现抗生素的真正风险。
但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人类了解的还不够清楚。在世卫组织的行动草案中,这被认为是“特别重要、需要填补的知识空白”,草案称,“需要理解耐药性是怎么发展和传播的,包括耐药性如何在人类内部、动物内部和两者之间传播以及如何通过食物、水和环境传播,这对为抵御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开发新工具及制定政策和法律很重要”。
事实上,水体等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污染,在此前也有过报道,但说的比较全面。如多次引述*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干的说法称,“至于自然环境中的抗生素,是否会引起耐药性问题,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水环境中的抗生素浓度极低,是否会引发细菌耐药性并无定论。”这样的报道虽然不会吸引眼球,但把事情说的比较清楚靠谱。
换言之,水体等环境中含有抗生素,不管从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还是说对细菌耐药性起作用两方面,都不宜夸大其威胁。人们总是会倾向夸大危害的报道,因此媒体报道务必谨慎
关于抗生素的危害,具体怎么产生和实现,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但“滥用抗生素”是*的事实,其存在害处也几乎是*的事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焦点访谈的报道只要以批评“滥用抗生素”起头,观众对后面的内容就很容易深信不疑了。
这种类型的报道*积累后,就很容易让人们形成一种定势思维,认为“抗生素没有不滥用的”,“药物没有不违禁的”,“凡是添加剂必定是有害的”。显然,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而当错误的认识变得普遍而又难以纠正时,就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各种社会成本。
因此,媒体在进行科学报道时应该尽量做到准确。
那么,抗生素的风险究竟是什么
以上内容主要想说明,这次的央视抗生素有不正确之处,但绝非意味着抗生素污染风险并不存在。前面引述的世卫组织行动计划草案已经明确说明,在*各地,这种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出现在多种病原体上,其上升的流行率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
感染耐药细菌的直接后果会很严重,包括患病时间更长、死亡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接受手术和其它医疗程序的患者失去保护以及费用增加。抗生素耐药性影响卫生的所有领域,涉及许多部门,并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在央视报道中,提到了鲁抗医药直接把含有抗生素的污水排放到河流里,以及饲养牲畜时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这确实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按照学界观点,人们目前仍然不清楚耐药性问题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用抗生素来促进牲畜的生长,或药物生产厂商将抗生素释放到废水之中。但已有一些研究指出,限制动物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对制药业排放进行控制,是控制环境中抗药性细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直接的方式。
如1998年丹麦禁止将抗生素用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后,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抗性显着下降。在1997年至2000年间,丹麦肉鸡中屎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ium)的红霉素抗性从76%下降至13%,生猪中的抗性则从90%下降至47%,这表明法规可以有效地逆转食用动物中的抗生素抗性。
此外,动物养殖业的良好操作规范,如低密度养殖和营养均衡,可以使动物健康生长并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对养殖的动物和鱼接种廉价的疫苗以预防感染一些主要的动物病原体将会进一步限制对抗生素的需求。挪威采用三文鱼疫苗后,1987至2007年间抗菌素使用减少了99%,而且同一时期鱼的产量从35万吨猛增至85万吨。瑞典哥德堡大学环境药理学教授JoakimLarsson表示,总体而言,“有必要采用廉价且有效的动物疫苗。”
同时,在污水处理厂通过生物降解、吸附、化学制剂以及其他经济有效的手段,去除抗药性细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也是目前学界的前沿课题。
在我国,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危害的说法已经传播多年,加上国家的重视,在临床使用上,抗生素的使用率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有些医院已经只有高峰期的一半。但环境中抗生素增加的问题,人们还不甚了了。通过这次报道,有关部门也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