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结构梗阻 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 2017-04-20 10:10:001919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已成为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之一。而“中国制造2025”更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个10年行动纲领,国家从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愿景。这些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直面三大痛点
2016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2017年全年工作重点。今年两会期间,如何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如何振兴实体经济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社会关注焦点。
现在普遍的共识是,经济要尽快步入复苏通道,并顺利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没有实体经济的振兴,很难做到。但实体经济要振兴,并不是简单地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是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单单是数量和速度。
可是谈论到如何振兴实体经济,至少有三个难题必须面对:,如何破解实体经济运行成本过高问题;第二,如何引导资金避免继续脱实向虚;第三,在培育新产业、新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
两会期间,*委员、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依然是媒体围追堵截的重点。原因在于此前他的一些表述引发了大家对实体企业经济运行成本高的辩论和热议。
有专家表示,实体经济运行成本过高,不只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多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也不只是一个企业成本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如资源成本、融资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是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内容。
此外资本有两大特性:一是喜新厌旧,二是趋利避害。实体经济成本的抬高无异于加速了资本脱实向虚的速度。过去降息后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因而可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倘若降息后资金主要流向虚拟经济,只会催生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实体经济则未必能获得资金,反而可能资金更加稀缺,导致实体成本更加上升,进入一个怪圈。
当然这些难题是不可能在企业层面解决的。因此2016年*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提出1~2年使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方案》从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到要综合考虑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考核因素,适当提高银行风险容忍度,落实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要求。
要引导资金“向实”,根本的是要强化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否则就会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从政策引导、制度设计、方案安排等方面来看,都在积极主动地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向实体经济倾斜,但目前资金仍不断地脱实向虚。
那么如何增强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答案似乎又回到了实体经济振兴的大话题上来。这两年国家大力培训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但这并不意味传统产业动能可以减速或熄火。就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现状而言,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仍然是主角。所不同的是,这个主角需要转型升级,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强化供给侧改革,需要转变观念,以更强的姿势参与市场竞争。
此外,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很多新产业是从传统产业中细分延伸出来,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也有全面融合的空间。譬如我们现在不论是说“制造业+互联网”也好,“互联网+制造业”也罢,就是希望双方能进行有效融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强调高“质量”振兴
*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7年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要避免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经济增长回到过去粗放增长的轨道。”国家*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道。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它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我觉得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国家*副主任张勇强调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当中,也会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个原则。
此外,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问题也被重点关注。确实,产能过剩就会造成大量同质化产品,这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少数企业和产品有可能反而被淹没在海量劣作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实体经济面临普遍直接的问题是无效或低端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进而造成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持续发酵,产能利用率低,而另一方面,需求端结构升级加速,海淘和大量产品进口居高不下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全力疏通结构梗阻,强化工业产品的质量升级,着力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同时也需加快建立处置僵尸企业的法规,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市场出清,淘汰一批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效益、市场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
当然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是实体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这就需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使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可以说,目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低成本优势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双重压力。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是中国实体业或者说是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的惟一选择。因此,对于振兴实体经济,强大中国制造,我们必须心无旁骛地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