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强力推进沿江化企关停并转
- 2018-07-18 11:13:01811
近两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强市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加速“五大转换”,强力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速理念转换
宜昌市在前些年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依托磷矿资源富集、能源充沛、水运成本低的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形成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主导产业,化工产值一度占到宜昌市工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湖北省化工产值的近三分之一。但粗放发展方式也导致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安全环保隐患时刻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宜昌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转型。两年来,该市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转、搬,去年一年关停化工企业25家,以压倒性力度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在这方面,具标志性变化就是化工产业转型“坚冰已破”,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比重提高到30.2%。
加速动能转换
一方面,宜昌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旧动能。市级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引导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工业技改三年行动”,今年将完成技改投资700亿元以上,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不低于50%。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动能。一季度,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1.4%;“互联网+”融入多行业各领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
加速结构转换
瞄准宜昌市地域、经济、结构等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产业结构看,偏重的结构正在调优,科技含量、附加值正在调高,集约发展正在调密。去年宜昌市第三产业增长9.5%,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9%、提高2.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下降,但结构在不断优化,实体经济项目投资占比上升。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43.4%、38.7%,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8和29.3个百分点;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到总量84.5%,比去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具趋势性的变化就是“消费升级加快”。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外贸出口增幅较同期提高29.1个百分点;接待游客1591万人次,增长21.1%;旅游收入达161亿元,增长32.7%。
加*能转换
该市坚持质量、效益优先,推动企业提升劳动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9.7个百分点;实体经济税收与土地税收占比由2016年61∶39调整为78∶22。去年,各项存款余额3494亿元、净增364亿元、增长11.63%,各项贷款余额2745亿元、净增392亿元、增长16.64%,均稳居全省第二,人均存款和贷款居全省*;一季度全市不良贷款率仅1.30%,比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比同期下降0.54个百分点。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9.3%、6.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净增11天。民生保障在脱贫攻坚中持续改善,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高于GDP增速。
加速机制转换
在质量考核上,宜昌市加大化工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生态环保等考核权重,探索实行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考评。《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分解到宜昌自贸片区的165项任务,60项已落实、105项正在加快推进;*明确的前两批自贸区112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任务,宜昌自贸片区已落实81项,正在推进31项,并形成了首批16条自主创新措施。目前,宜昌市正聚焦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力争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环境、法治建设等领域寻求更大突破,加快把宜昌自贸片区打造成三峡区域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扎实推进多审、多评、多验、多证“四多合一”改革,探索推进“多管合一”“多规合一”。
在“五大转换”的基础上,宜昌市尽全力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全市经济快速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五大转换”的基础上,宜昌市尽全力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全市经济快速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