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时光穿梭机” 共探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历史
- 2019-12-06 08:42:21338
【化工机械设备网 热点关注】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意义深远,因为这一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全体国人为祖国母亲庆生的同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也已经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四十载春秋。借助于“双喜临门”的热闹氛围,今年的八月份ACAIC暨分析仪器分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沪隆重召开。在纪念活动上,分析仪器分会的理事们精彩地回顾了分会的发展历史。
谈到分析仪器分会的发展历史,自然与整个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2019年即将接近尾声的当下,小编就带领大家乘坐“时光穿梭机”,共同回顾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脉络,以此领略分析仪器行业的精彩风貌。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国内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和制造仪器仪表。例如,龚祖同先生建设军用光学仪器厂,叶新谱等人合资成立新伟科学用品行,荣仁本创建上海电化学研究室等,他们为我国的分析仪器产品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年代初,在上海、南京等地区,我国的分析仪器私营企业逐渐萌发,这些仪器小厂主要生产比浊计、检流计、照度计等产品,生产规模不大,产品线有待完善。直至1955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项规划中没有提及仪器仪表的发展计划,因此,在王大珩等科学家的呼吁之下,国家科委于1956年成立“仪器仪表规划组”,机械工业部成立仪表局,并着手研究制定中国的《仪器仪表发展远景规划》。至此,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包括分析仪器行业就此得到重视。
1956年,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实施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政策,部分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科伟仪器厂、倍速仪器厂、沪江仪器厂相继宣告成立。1958年,国家开始重视原子弹的研制,为了配合国内核工业的发展,1963年朱良漪先生参与并主持了我国*台同位素质谱仪的研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国内企业几乎处于停产状态,科技人员大多被下放到生产车间劳动进行再教育。1968年,企业实行军管,成立革委会并逐步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当时国家科研、*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对分析仪器需求迫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分析仪器产品的开发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七十年代末期,经过了上述的对私改造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国内分析仪器行业进入了由仿制到自力更生的创业阶段,我国实现了创建阶段分析仪器行业布局。当时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大仪器厂都有不同的专业分工,大体如下所示:
此外,中科院、各部署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相继在本单位的分析化学专业组建相关的分析仪器研究室。全国各地区在机械部仪器仪表局的统一部署下也先后创建了具有各自产品特色的分析仪厂。由此看来,我国分析仪器的产业布局基本是在七十年代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确立了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仪器仪表的发展提出了紧迫的任务。多年来,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形成了许多条块分割,生产技术工作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再加之六十年代后期正是上分析仪器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却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与*的技术水平差距拉大。
有鉴于此,1979年3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同年11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成立。学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为加速分析仪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壮大科技队伍,缩小与上的技术差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掀起外资在华建立独资企业热潮,外资企业在国内逐渐站稳脚跟的同时,原有的国产分析仪器市场开始萎缩,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迎来了春天,开始迅速发展。在其他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分析仪器应用领域得到相应的拓展,食品、医药、环境、生命科学、石油、化工等领域都有分析仪器的身影。
时至今日,分析仪器行业仍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之中。在当下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之下,未来分析仪器将逐渐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资料来源参考:《风雨四十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四十周年纪念》
原标题:搭乘“时光穿梭机” 共探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