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四家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 2023-09-12 15:36:56411
碳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是推动碳计量更好融入国家、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计量的基础保障作用,为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已有四家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分别是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
1、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
2022年5月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批复同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标志着全国首家国家碳计量中心正式落户内蒙古。
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要求,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将立足内蒙古、着眼全国、服务各地,积极搭建碳计量研究平台、数据平台、监督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四大平台”, 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加强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路径探索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建设。开展对碳排放、碳监测、碳核查、碳足迹、碳交易、碳汇等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技术支撑研究,解决碳核算、碳交易等技术难题;依托自治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帮助碳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碳计量器具,提升碳计量器具在线检定、校准技术能力和水平,规范使用碳计量数据,开展碳计量诊断、碳计量审查等技术服务,推动碳排放从“核算”向“测量”转变;加强碳计量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能源数据库存和碳数据库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立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的数据测量及保障体系,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计量服务模式,为我国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计量服务。
2、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
2023年7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落户广州市南沙区。该中心以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广东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顺德检测院共同筹建。
该中心作为国家级碳计量领域重要基础设施,将有利于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广东方案。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推动粤港澳三地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数据、标准、认证等方面实现协调一致与互认,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大湾区量值领域协调统一。
据了解,该中心将重点开展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加强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碳监测、碳核查、碳足迹、碳交易、碳汇等相关基础、前沿和应用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服务碳核查、碳交易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该中心还将帮助碳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碳计量器具,推动碳排放从“核算”向“测量”转变;加强碳计量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碳计量政策、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碳计量人才队伍。
3、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
2023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复函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依托聊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计量中心)、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这是继内蒙、广东之后全国第三家获批的国家级碳计量中心。
该中心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重点服务沿黄各省区,着力打造国家级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服务示范样板。
此次筹建单位聊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现有国内领先水平建设的实验室,下设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6个省级质检中心。联合筹建单位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等22个科研创新平台,建有“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山东)”,向社会提供能源计量技术服务,为节能减排提供计量技术保障,具有较强的碳计量科研和检测服务能力。
4、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
2023年8月29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获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中心将以“产学研用”新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相关产业集群。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以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福建南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筹建。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建有包括全国首个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在内的3个国家级计量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工信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福建省首批碳排放核查机构,承担了福建省碳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先进省级计量院(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联合筹建单位福建南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任务,具备良好的碳计量研究与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