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水处理实验工厂” 106项国标要求检验每滴水
- 2013-05-08 15:12:531356
这其中有特殊“质检员”的功劳。它就是上海城投属下的国家水中心,一支设有董事会的企业化科研“国家队”。“水是食品,需要全过程精心呵护”,在水中心总经理顾玉亮看来,借助机制创新,水质研究也能实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一滴滴饮用水从水源地水库、水厂一路通向百姓家前,还需经过严格的“质检员”层层把关。它就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水中心的杨树浦验证基地就像一座“迷你水处理实验工厂”,一台台巨大的容器正24小时运转。来自青草沙、黄浦江等水源地的水,在这里被实时监测。每滴水在经过数道处理工艺后是否达到了106项国标要求,都一清二楚。
特别是,基地还能模拟各类水污染状况,确定相应的处理工艺。“就像之前黄浦江死猪事件,这类突发事件不可预计,但我们能预设水厂在经受此类污染时该如何应对。”顾玉亮解释,一年四季水质会发生不同变化。若在水厂里模拟每种应对变化的预案,难度太大,也无可行性。“迷你实验水厂”则不同,研究人员可随时预演任何情况。目前,水中心已总结了30多种制水工艺,制定了青草沙原水处理及水质保障方案,以应对富营养化、微量有机物污染等水质处理难题。
“水是食品,需要全过程精心呵护,这就离不开科技创新。”顾玉亮感慨。据悉,水中心已累计申报、承担国家“水专项”和“863”重大科研项目、市政府及企业委托的各类科研攻关等39项课题,并完成了4项上海市地方标准。
水中心的科技创新动力来自何方?“是机制创新。”顾玉亮笑着说:“我们这里,还有董事会。中心管理团队则像职业经理人。”原来,水中心是全国首批实行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之一。
公司副总周新宇介绍,水中心由城投总公司、同济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等7家单位联合组建。这种股本结合转化出的优势,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面对一项新技术,董事会*行风险判断,然后科研团队进行工程实证,后在应用中再解决新问题。由此,产学研用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他说。
水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国的创新性水技术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将不断探索,通过产业化来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