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成双刃剑 行业或将进入薄利时代
- 2014-07-22 09:15:081872
油价双刃剑
石油行业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石油行业是靠天吃饭”。这个“天”,指的就是油价。表面上来看,2004年以来油价持续攀升,从2004年的每桶40美元左右一直攀升到目前的100美元左右,总体上看这对石油公司是利好,但高油价是一把“双刃剑”,看似诱人,实际上也是有利有弊。
从油价的生成机制看,油价主要以美元计价,这几年油价高企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元走弱,市场的美元供应宽松,使得美元购买力相应下降。而且,高油价也在推动各项生产成本、服务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这或许就是雪佛龙公司CEO约翰?沃森指出的“如今的油价100美元/桶,仅相当于过去的20美元/桶”的重要背景。
从油公司实现油价的能力看,不同公司之间资产结构差异很大,必然带来实现价格参差不齐。比如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差异,美国页岩气革命催生了henryhup的低气价,只有欧洲气价和亚洲气价的1/3甚至1/4,很多大公司的天然气资产分布在北美,那么盈利能力必然受损。这几年北美页岩气价格低迷明显拖累了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大公司的盈利表现,因此很多公司正在谋求从页岩气资产转向页岩油(美国EOG公司就是转型的典型)。还比如,不同品质的原油之间价格差异较大,米纳斯油价和布伦特、杜里、WTI的油价不同,油砂的价格和常规油的价格也不同。在2012年布伦特油价将近112美元/桶的情况下,不同石油公司实现油价的价差大者竟然达到30美元/桶。可见不同的资产结构对实现油价具有重大影响。
从政府对油价政策控制的角度看,由于油价持续走高,国内外政府对石油行业开始征收“暴利税”。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初的起征点是40美元/桶,2011年11月1日起起征点上调至55美元/桶,这对石油公司的压力不小。
从产业链价值大化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数石油公司是上下游一体化模式,上游原油价格高企,必然会对下游炼油环节盈利造成压力。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成品油定价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价格无法有效传导,炼油公司往往承受亏损。
成本上升步步紧逼
对石油公司来说,决定利润好坏根本的两个因素是产品价格和成本,二者形成的“剪刀差”就是公司的利润。剪刀上端的“高油价”未必真“高”,而剪刀下端的“成本”却在步步紧逼。放眼石油行业,成本上涨已经成为石油公司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量增长缓慢带动成本上升。目前大部分油气资源掌握在以中东为主的OPEC国家中,大公司只能依靠原有老油田进行生产,或者向难度更高的油气领域进军。与以前相比,同样的资本投入,新发现储量变少,产量增幅也很小,这意味着同样的投资获得油气收益减少,桶油成本自然剧增。一项数据显示,石油公司近10年资本开支上涨了417%,但产量竟然只增加2%。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维持老油田递减的成本增加,例如在北海,过去两年资本开支达到历史高,但产量增长有限。
非常规油气开发成本大幅上升。目前,很多大石油公司向深水石油开发、重油、油砂等领域发展,而这些领域的商业开发成本已达到8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这使得公司的总体生产成本大幅提升。
大型油气项目实施成本激增。受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周期等因素影响,目前油气项目的服务、材料、劳动力等各项成本持续增加。尤其是一批大型项目建设的推进,进一步刺激工程材料、技术人才供应紧张,推高了项目成本,导致大型项目成本超支、项目延期等问题,这些项目建设成本都会以DD&A(折旧、摊销与递延)等形式体现到桶油成本中。例如,澳大利亚高更项目总投资从2009年的340亿美元,上涨到目前的520亿元,涨幅高达41%。
各种政策性成本增加。资源国日益严苛的财税、法律条款,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环境成本增加,也是石油公司成本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不少资源国对本国油气的控制呈收紧趋势,跨国石油公司在油气富集地区谋求*回报的概率将大大降低。此外,随着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国政府对油气行业活动的监管将日益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零排放”等)将使石油公司的开采成本大幅攀升。而各国有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出台,也将对石油公司资本开支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澳大利亚上一届政府已向包括油气生产商在内的主要碳排放大户征收每吨23澳元的碳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
对众多上下游一体化的油公司来说,上游是其盈利能力强的板块,盈利能力约占总收入的70%左右。目前“高油价”带来的利润正被日益侵蚀(何况未来几年还要承受油价可能走低的压力),成本上涨势头又不可避免,如果上游“”的盈利能力受损,现金流必然受到影响,这或许是2013年石油公司现金流普遍紧张的原因。如果这种势头一直延续下去,说石油公司未来面临严峻挑战,并非一个杞人忧天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