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一体化模式重获新机遇
- 2014-12-26 13:43:141745
《通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低热值煤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000万千瓦的目标。还指出,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原则上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另外支持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作为企业的自备电厂,或参与大用户直供电。
我国能源格局,二十年内仍将以煤为主
煤炭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基础性能源,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大煤炭消费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同比增幅由*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至2.6%左右,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60%以上。
虽然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同比增幅均大幅收窄。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短期难变。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提供了电力燃料的75%、钢铁用能的85%、建材用能的71%、化工用能的40%。从消费结构上看,电力用煤占52.9%,钢铁用煤占15.3%,建材用煤占16.1%,化工用煤占6.6%,其他用煤占9.1%。
国家*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推算,以2013年我国总的能源消耗总量37.1亿吨标准煤为基准,到205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起码要控制在65亿吨标准煤以内,形成煤炭、油和气、核电等多种能源共存的格局。即使做出很大努力,煤炭的年消耗量也难以减下去。
煤炭*大规模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变差。我国53%的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米以下,褐煤和低变质程度烟煤占55%,煤炭资源逐年减少,开发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二是煤炭科学产能比重较低。满足安全、、绿色开采条件的科学产能仅占1/3,这也是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三是煤炭输配不合理,煤炭调运形势紧张;四是煤炭利用效率低。发电及供热平均综合利用效率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尤为紧迫的是,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又以碳排放系数高的煤炭为主,污染十分严重。有统计显示,在主要污染物排放中,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90%,氮氧化物占75%,总悬浮颗粒物占60%。同时,每年还要排放数亿吨废渣,重金属超过2万吨,对人体危害很大。燃煤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重获新机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发电企业涉足较少,低质煤综合利用电厂一直是煤炭企业的“”,一方面受国家政策鼓励;另一方面,其容量较小,一般在5万千瓦以下,既能够满足煤矿用电,也可实现变废为宝。
据统计,在煤炭企业上规模的非煤产业项目中,煤矸石发电项目占有比重。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参与煤炭产业,部分煤矿产能已形成一定规模,其矿区内低热值煤产量数目已相当可观,除已经拥有大型燃煤机组的煤电基地开始掺烧低热值煤外,部分只执行外运煤炭任务的发电集团煤矿的低热值煤仍无法有效利用。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低热值煤综合利用机组与常规燃煤机组相比,厂用电率高、运行周期短和设备可靠性差,运营效果存在差距;此外,由于火力发电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发电企业火电投资积极性不高。但综合考量,发电企业在煤矿或大型洗煤厂附近因地制宜兴建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是煤炭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中转枢纽,部分具有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的发电企业,已提出了煤矸石发电基地的建设规划,并在其煤炭基地范围内形成新型煤化工、电解铝、煤矸石综合利用等规模化产业链,逐步形成“煤—电—路—材”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
业内专家表示,推进构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形成“煤炭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并推动其向深层次延伸。
煤电一体化,助力中国能源绿色浪潮
“市场煤”和“计划电”这两个煤电行业外部矛盾并没有完全得以解决。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家*表示,煤电矛盾让市场解决,鼓励煤电一体化。国内五大发电集团纷纷通过收购兼并、煤电一体化以及与大型煤炭企业战略合作等手段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资开发力度,藉此增强企业的煤炭资源控制力,提高盈利能力和议价能力。相对于其他发电模式而言,煤电一体化项目的经济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对国家而言,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变输煤为输电,对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意义重大。纵观全国电网建设布局,有条件开展煤电一体化项目的煤炭基地几乎都被规划为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可以说,煤电一体化为全国大电网布局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国家层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前提,更为中国能源绿色浪潮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