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陆电子2023年净利润-5.29亿元,同比下降422.03%
- 2024-03-29 09:30:22141
科陆电子是一家以能源的发、配、用、储产品业务为核心,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内比较领先的能源领域的综合服务商,主要业务涉及智能电网和新型电化学储能领域。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行业发展推动、客户需求推动、公司内部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核心竞争力或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商业机会等。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公司所处行业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积极参加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省级能源企业、地方电力公司以及海外电力公司等客户的招投标活动;积极开拓非电网市场;通过战略合作、科技项目、运营服务、代理商合作等方式获得客户以及同行订单。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公司产品已实现从功能终端向智能化终端、从单一产品向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变,通过系统解决方案与工程服务实现客户价值,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3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公司紧盯客户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动态,深耕存量市场,持续巩固并深化现有客户合作,加大新客户开拓力度,同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挖潜增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8%,主营业务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减亏10,359.90万元,主营业务亏损收窄。
1、进一步聚焦主业,抢抓市场机遇
(1)智能电网业务稳中提质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原有业务优势基础上,推出智能量测终端、光伏协议转换器、低压馈线检测装置等新产品,积极研发高精度关口表等下一代产品,全面覆盖中低压配用电领域应用场景。2023年,公司及子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关项目招投标,中标数量及金额排名靠前。海外电表市场方面,公司在深耕原有市场的同时,持续加大亚太、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完成欧洲市场订单的交付。2023年,公司海外市场新增订单约6亿元,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
(2)储能业务厚积薄发
报告期内,公司在积极开拓国内储能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储能市场。公司成立美国子公司,进一步拉近公司与全球市场的距离,通过更加国际化的产品、能力、渠道和团队,为全球储能领域客户带来更高价值。公司与欧洲知名新能源产品集成商 Insight Enerji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欧洲市场开展锂离子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包、储能集装箱等产品以及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长期战略合作,对公司欧洲储能市场的布局具有开拓性意义。此外,公司依托海外电网渠道优势,积极拓展亚非拉储能市场。2023 年,公司完成约 1.3GWh 储能系统交付。
报告期内,宜春科陆储能基地顺利扩建,目前年产能约 8GWh。此外,公司在广东顺德投建储能生产基地,按照规划,项目达产后,顺德基地 BESS 产能预计可达到 14GWh,PCS 产能预计可达到 5GW,将有效支撑公司未来全球储能业务拓展。
2、持续创新驱动,强化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主动应对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竞争迭代。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国网双模通信单元智能检测系统、国网采集终端全功能检测系统、国网 ECU 综合测试装置系统、分布式电源接入单元检测装置、智慧能源单元检测装置的研制工作。
公司针对国内和海外的 Aqua 系列液冷储能产品和中压系列产品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Aqua 系列产品获得UL9540 认证,PCS 系列产品获得 UL1741 认证。2023 年 12 月,公司新一代储能旗舰产品 Aqua1 在宜春储能基地正式下线,后续将聚焦欧美市场,应用至适配欧标和美标的国家或者地区。针对工商业应用场景,公司研发的户外一体柜储能系统 Aqua-E pro 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灵活配置容量,为用户解决电费高的问题。此外,公司积极探索研究源网荷储充互动及楼宇空调协调的虚拟电厂技术,促进电能高效利用和可调节资源灵活性配置。公司将密切关注虚拟电厂后续发展情况,拓展工商业园区虚拟电厂的业务,及时把握市场商机。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累计投入26,470.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12%。2023年,公司(含控股子公司)共申请专利185项,获得专利89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申请专利1,971项,获得专利1,376项。
3、学习优秀管理经验,加速公司变革
2023年6月,美的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控股后,公司积极学习美的集团优秀管理经验并加速变革,支撑业务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组织能力提升方面,公司快速实施组织变革,将管理职能下沉并进行横向整合,拉通资源聚焦核心主业,持续战略投入储能业务、全力挖潜智能电网业务;公司以降本为抓手,加速推动供应链建设,以交付为目标,推进生产线改造和扩产工作,持续优化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精益制造、品质改善、供应链齐套、交付保障等方面挖潜,营运效率不断提高;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全面梳理业务流程,通过数字化工具革新管理体系,赋能管理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