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到2027年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 2024-10-21 13:11:5786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5-8家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整机产品生产制造实现突破,在智能传感、减速器等关键部组件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在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行动计划》强调,立足本市产业基础,把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聚焦“3+2+4”产业发展路径(“3”即突破“大脑”“小脑”“肢体”三类关键技术;“2”即发展基础版、功能型两类重点整机产品;“4”即做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能源四类关键部组件),夯实关键技术基础,布局整机产品制造,带动关联配套产业集聚,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突破“大脑”关键技术方面:围绕真实动态环境下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开展场景理解与语义地图构建、路径规划、任务推理与分解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大语言模型(LLM)向图像-语言模型(VLM)、图像-语言-动作模型(VLA)演进,突破端到端的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全面提升模型高度泛化和思维链能力。建立从特定行业到全场景的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体系,采用先进的数据清洗与增强技术,提升真实数据训练模型的精准度与效率。
在突破“小脑”关键技术方面:面向复杂环境下人形机器人平衡运动,开展定位映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运动学与逆运动学计算、拟人柔顺步态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特定硬件的定制化算法向通用元动作库演进。支持面向人形机器人的底层仿真体系开发,形成通用软件开发架构,推动运动控制、轨迹规划等新型算法迭代升级,提升全身协调鲁棒移动、灵巧操作和人机交互能力。
在突破“肢体”关键技术方面: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力学原理、轻量化材料和结构设计优化等基础理论,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一体化结构设计,研发手臂一体化灵巧机械肢、低能耗一体化关节、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等核心硬件,增强机器人本体执行操作的灵活性和复杂环境适应性。
在做强传感器关键部组件方面:围绕视觉、触觉、力觉、听觉、惯性测量等单体传感技术,研制以固态面阵、直接测量飞行时间(DTOF)技术为代表的激光雷达、多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麦克风阵列、结构光深度相机、双目相机等关键技术产品,推动传感技术由单一模态向多模态融合感知发展。
在做强执行器关键部组件方面:围绕传动、驱动、感知、控制装置柔性化、紧凑化设计,提升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RV)减速器以及行星减速器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发展高功率密度伺服电机、空心杯电机、编码器、电路等关键部件,满足本体高爆发移动和高精度作业需求。
在做强控制器关键部组件方面:面向高实时协调运动控制需求,重点攻关基于总线的高性能控制器、环境感知处理器、高人机功效操作终端、分布式关节控制器等。加大专用芯片的研发投入力度,研制推出高性能边缘AI计算芯片,外部传感器信号感知及处理芯片、各关节动力控制芯片,提升协调控制能力。
在做强动力能源关键部组件方面:深化高效能电池供电系统研发,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电源管理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动聚合物基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提升电池续航能力和机器人性能表现。
此外,《行动计划》明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行动。一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创新机构建设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形式,以场景驱动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为切入点,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为关键零部件、模型算法、硬件本体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合作交流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省科技专项,解决一批产业短板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手臂设计、仿生异质膜材料、复合水凝胶驱动器等领域开展研发及产业化。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链接“山东科技大市场”,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