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我国煤化工发展问题须政策应对

2014-11-12 08:54:352074
来源: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煤化工发展的动力和疑问
  
  煤化工从来都是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向往的,因为其产业链的延伸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盈利和更多的GDP、税收和就业。还有大道理可以讲:中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储备提供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基本条件和论据,而充足的煤炭供应和相对其他能源品种较低的煤炭成本是煤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煤化工发展还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和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发展煤化工理由似乎很充分。另一方面,即便目前煤炭价格走低,市场形势不好,单单煤炭企业的生存也足够提供发展煤化工的动因。
  
  近煤化工的发展热潮除了煤炭富裕省份地方政府的推动,也有市场难以阻挡的力量。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煤化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实现煤炭的就地加工转化,以拉动地方GDP增长和就业。而企业主要考虑的是煤化工产业的成本与利润问题。早些时候有煤制油项目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投资上,在中国投资建同等规模工厂只有美国成本的65%;在煤炭成本上,煤炭开采成本比美国低得多;在人力资本上,同等规模工厂,内蒙古的一个项目是每位工人一年8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则是8万美元。因此企业认为,煤制油项目有利润空间。
  
  这笔账反映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乐观判断,但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煤化工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从投资周期的收益衡量其经济性。企业盈利受市场容量的影响,还受水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动态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成本都将进入快速增*。
  
  近低迷的煤炭价格使得煤化工投资的热情更加高涨,新一轮比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似乎看得见了。在已有产能规划比较大的情况下,投资又一拥而入。但雾霾治理背景下的煤化工行业如果对市场空间和利润没有足够的把握并做好功课,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大力发展煤化工是否有利于环境治理,这个问题可以以煤制气为例。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少气”,另一方面,环境治理要求减少煤炭消费而增加天然气消费。大规模发展煤制气似乎是为了解决天然气短缺矛盾,为解决城市雾霾提供可能性。因为,至少从表面上看,煤制气是排放量低的清洁能源。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煤制气得到的天然气属于对煤炭加工后的二次能源,其原料是煤炭,煤制气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的生产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煤炭生产同一单位的能源产品。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煤制气没有达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目的,也达不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因为将生产过程考虑在内,煤制气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比直接使用煤炭要多。其次,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而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减少碳排放。
  
  煤化工对水资源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生产煤制气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目前通过*审批开展前期工作或者已经被核准的煤制气项目,大多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和山西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往往比较缺乏。如果新建的煤制气项目加剧这些地区缺水现状,水资源供给问题反过来将会对煤制气生产和收益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慎重对待。
  
  煤制油需政策支持
  
  孙启文认为,煤制油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将是未来中国煤化工发展方向之一,国家规划近期将实现年产5000万吨煤制油规模。煤制油项目属于“资金、技术、人才”三高密集型企业,国家应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我们不要求免税,只要求减免一部分。”他强调,“毕竟煤制油是从煤里而不是从油里出来的。国家对油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我们一律享受不到。”他说,这个减免油品使用税的建议几年前已经通过*提交到*,但因人事变动而被束之高阁。
  
  油品销售,也是让他感到“郁闷”的一件事。他说,现在油品销售必须走“三桶油”网络,每吨需要500元买“路条”,“采油公司也要把油品卖给他们,每吨也要被讹500元。”他说,“这种垄断是国家政策问题,把这个政策障碍去掉之后能保证我们盈利。这个障碍国家真的应该去掉,否则形成‘三桶油’的垄断,大家受垄断的害太多了。”
  
  环境问题也是他比较担忧的问题。他说,榆林地区煤化工项目投资超过200亿的有十几个,目前开工建设的七个项目都在榆横工业园。尽管榆林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环境监督高度重视,认真执法,但是到项目集中投产时,肯定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一是政府加强监管,二是要提高国家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排放标准。”他说,“就是说,每一个项目建设都必须达标!”
  
  政府的政策应对
  
  为引导煤化工产业良性、持续地发展,政府应实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对于煤化工,国家的基调应当是支持的同时加以限制。无论如何,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规划,对煤化工产业的有序发展加以引导,对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产品该做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慎重规划,实行总量控制。在对地方的考虑上,要使得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从当地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基础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符合当地建设与运输条件,避免不结合当地情况和不考虑资源特点的盲目发展。在对产品的考虑上,要尽量选择一些相对环保、市场缺口大、有利于进行精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的产品,关注煤化工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关键技术的进展,尽量采用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
  
  首先,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要求,把握总量控制。国家*于今年7月间发布的上述通知再次强调,禁止建设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实际上,这一标准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过。自2006年以来,政府基本上每年都会出台政策,明确煤化工产业的审批标准,试图引导产业发展,事实上这些标准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煤炭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拉动GDP和就业,明知违反国家标准,也上马了各种煤化工项目。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规范审批程序和制定严格标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惩罚和监督力度,使政策标准具有应有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地方政府则需要全力配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引导和服务为主,避免过度参与地方经济发展。
  
  其次,要充分考虑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煤化工产业是以大量耗煤为生产基础的,这一过程势必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煤化工需要水资源保障。我国煤矿资源和水资源逆向分布,使得煤化工项目多建设在新疆、内蒙古、山西等突出缺水地区,许多地区的煤化工企业不但挤占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甚至利用地下水来发展煤化工产业,给水资源带来了*的污染隐患。因此政府在项目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和治理成本。并且要制定严格的排污和耗能标准,甚至可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对于降低污染,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煤化工技术研发,要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后,政府要对煤化工的投资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引导。发展煤化工产业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必须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一方面,从自然环境来看,一个煤化工项目每年的煤炭消费量在几百万吨左右,综合考虑项目的投资收益年限以及煤炭的开采率,就需要有几十亿吨的煤炭储量,才能满足一个煤化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一个地区如果煤炭资源不足或者质量不佳,则不适宜发展煤化工产业。另外,正如前文提到的,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治理成本以及水资源条件也需要谨慎考虑。
  
  另一方面,从项目收益性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投资过热也是由于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盲目认为煤化工产业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其实,煤炭价格不会持续低迷,随着煤价逐渐趋于稳定,环境成本、人力成本会急速上升,煤化工项目的利润空间将会受到压缩。更重要的是,一旦产能过剩严重,造成一些煤化工产品供过于求,用煤制成的产品收益极低甚至是没有市场,那还不如干脆直接卖煤。
上一页  [1]  [2]

上一篇:碳酸二甲酯在涂料行业大展身手

下一篇:污水处理赶不上我们无处安放的污水产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