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强劲反弹背后的问号(1)
- 2010-09-26 10:57:39537
新数据显示,自7月22日起,国内多晶硅市场报价周周创高。从*徘徊的60美元/公斤的市场低谷启动,一度以每周10%的涨幅强势上行,截至9月22日已轻松跃过95美元,两月累计涨幅达50%,与100美元关口近在咫尺。
A股神经同期也被搅动。九月中旬,太阳能光伏板块更突然成为其少数能突围锂电等新能源炒作热点的靓丽板块,并受各大券商研报一致看好。截至目前,其相关个股在摇摆的大盘下更呈良好涨势。
近期多晶硅市场的首度强劲反弹也正是此轮太阳能光伏板块异军突起的内在原因。但由此而及,摆在市场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却旋即出现。演绎过山车行情的多晶硅概念此轮到底又能走多远?而由下游需求决定的多晶硅市场此轮真的不是反弹的昙花一现,而是现有市况的真实反映?
就此,记者多方调查,意图探究此轮多晶硅行情背后的内在逻辑。
“被需求”的下游光伏市场面貌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扩张的持续性。"
无可厚非,受下游终端市场需求超预期的带动,多晶硅供需状况的改善已被公认为近两月多晶硅报价走高的直接原因。不过,对于终端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预计却仍是市场后期判断上游供需状况的争议焦点。
据记者了解,多晶硅行业处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中游行业为太阳能电池,下游终端便是光伏发电集成系统(光伏发电站)。
而*以来,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消费地则是欧洲、日本和美国。金融危机以后,金融机构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金融贷款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市场的需求。直至2009年三季度,金融环境逐步好转,太阳能电池组件需求才强劲反弹起来。
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此轮终端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根本原因是多晶硅价格暴跌带来的电池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且降幅大于政府同时补贴电价的稳定降幅,使得电站投资收益率迅速提高,以致间接刺激了大量光伏电站的建设。
由此,国内研究机构对于今年光伏发电装机的预计存在普遍上调,较为一致看法是“将由年初的9 GW上调到14GW”,超预期增幅近六成。
尽管如此,这也不免带来逾期虚高与可持续性的质疑。谈及近期多晶硅的市场变化,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扩张的持续性。”
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则显示出了些许谨慎。按其预测,至2020年年装机容量为56GW,约是2009年的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50%。由此,2010市场容量将为10.1 GW,与14GW则相差甚远。
但即便如此,九成依赖于海外出口的国内光伏下游市场需求却还将受到海外终端市场政策变动以及同类厂商扩产竞争两大因素的影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光伏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量造成负面效应。
事实上,今年开始火爆的下游市场则主要缘于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光伏大国在内的欧洲市场(占市场的80%)对于未来政府削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的预期。“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得不选择在补贴削减前大肆抢购电池组件。”
“随着预期的兑现,市场必然将转向低成本竞争模式,终端市场价下跌将成为趋势,这也必然会影响未来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前述人士如此说。
以此来看,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的顾虑不无道理。据他预计,目前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价格仍将持续下跌。“7月份德国上网电价下降15%左右,明年还要降低10%,要想维护这个市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必须要持续下跌,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也要下跌,目前多晶硅价格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随之启动的下游电池市场的扩产则让占据近四成份额国内电池组件市场陷入另一种被动的局面。
日前,凯基证券投资报告认为,目前下游厂商扩产积极。其中中国台湾一线厂2010 年产能扩充幅度逾60%,而大陆平均也达40%以上。除此之外,包括日本、欧美等传统市场的电池厂商也通过产能外移降低成本,以期获得市场话语权。
“目前,国内电池行业产能其实并未完全消化,厂商为保持金融危机以来从上游多晶硅行业获得的较高毛利,其降价动力可能并不明显,或很难带动持续的多晶硅需求,更可能反作用于终端市场,导致需求萎缩。”乐山*某主管多晶硅的官员对此则表现出些许担忧。
“过剩论”遭遇误判?
海关数据也显示,我国前7月的累计进口多晶硅达2.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进口量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到。
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多厂商多以*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下游光伏市场的迅速繁荣却让上游多晶硅“一单难求”局面在今年上半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国内多晶硅2008年的产能过剩论也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据记者调查了解,始自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场反弹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行业自身目前表现出来的供给低预期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报告分析认为,2008年多晶硅市场的暴跌使得早于此前*扩张的项目规划产能几近难产,投产期大大延期,加之国家基于其产能过剩的政策限制,2009 年基本没有新的多晶硅项目上马,而目前陆陆续续投产的项目也大都始自市场火爆的2008年。
但这并不能代表国内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缓解。
而就在2009年,产能还未完全兑现的多晶硅行业却被官方提前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当年9月26日,*批转了国家*等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经过剩”。
彼时的认定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多晶硅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作为光伏产业的主原料,其所带动光伏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战略规划,且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较低,从而导致当时地区间、行业内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承载能力。“从当时市场的供需情况看,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将达10万吨,而预期有效需求却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产能出现明显过剩。”
“与2009年相比,今年产能将集中兑现,而在目前市场需求仍不明确的情况下,是否能实现供需之间有效衔接还很难说。”前述多晶硅产业人士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国外多晶硅厂商产能释放市场也或对国内多晶硅产能兑现后的产量过剩造成一定压力。前述官员指出,“产量在下半年的集中爆发或使得未来多晶硅的价格战不可避免,而短时间内国内的多晶硅厂商却没有竞争优势。”
据他称,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成本大多处于40-50美元的水平,即便是业内堪称成本低的江苏中能也只有35美元,而大厂一般是30美元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饶有意味的是,海关数据也显示,我国前7月的累计进口多晶硅达2.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进口量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道。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厂商多以*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言而喻,国内多晶硅厂商在遭遇太阳能光伏行业原材料与下游需求双头在外的窘况下将陷入被动。一旦大厂联合降价,国内的多晶硅市场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而更为现实的是,即便不遭遇降价因素,因为国内市场过多的进口量,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也将产生过剩挤出。
据江苏省光伏协会副秘书长熊源泉称,2010 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预计为8GWp,由此估算的国内多晶硅料需求在6 万吨左右。而倘若如此,按全年约4万吨的进口量计算,其来自国内的需求则只余2万吨,将远低于目前国内预计的全年5万吨的实际产量。
不过,乐山某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认为,短时间内前述过剩效应还很难显现。多晶硅下游中间环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上游部分产量,而过剩问题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国内产能兑现后出现,但仍要依下游市场需求而定。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预计,2010年多晶硅产量约为10.2万吨,需求为11.7万吨,供需总体平衡,稍有缺口;而2011年多晶硅需求量将达14.4万吨,而产量为15.2万吨,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得出,多晶硅价格可能在2011年出现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