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发展面临中国式难题
- 2014-10-13 09:27:211863
处于初级阶段
“依据测算300亿立方米的年产量,大约需要数千口页岩气开采井。如此庞大的井口数,只有短短六年的开发时间,对于尚在探测和摸索过程中的中国页岩气行业来说,难度并不小。”殷彦军说。
据悉,一口井的综合成本,高达8000万至12000万,成本和耗时都是美国的2到3倍。这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页岩气破局的关键是迅速提率、建立标准,并且探寻出适合中国地质状况的开采技术。
“中国页岩气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出台,用户需求也不是很明显。但随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未来需求会比较大,亟待一个稳定的、规模化、可操作的标准体系。”行业观察者胡津铭说。
资源详查需确认经济开采储量
页岩气是埋藏于富有机质的泥页岩及其夹层当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的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之所有成为“革命”,主要有两条:一是资源储量巨大,二是由于钻井技术的进步使得开采成本急剧下降。对于中国而言,现有资源量预估一是来源于美国EIA的评估,二是来源于已经开展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战略选区及评价”工作的预测量。两者都是根据地质条件作出的预测评估,仍然缺乏地质勘探及钻井资料详查的数据支撑,中国终可开采的页岩气资源,在目前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还需区分资源量、探明储量、技术可开采储量和经济可开采储量的差别。根据《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资源的可采性受到三个因素的主要影响:地质认识程度、矿场项目状态与可行性,以及经济与商业存续性,分别可对应探明储量、技术可开采储量和经济可开采储量。虽然这三者的关系随着技术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是动态的,但是资源基础要转化为技术可开采储量,并终被开采的经济可开采储量,每一层都要打个大折扣。
中国尚不能复制美国页岩气模式
10月8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石油学会联合主办的中美页岩气学术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中美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复制美国页岩气经验的条件,当务之急是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性政策措施,为将要到来的页岩气大规模开发铺好温床。
与会的20多位专家大都是*关注、甚至直接参与中美页岩气开发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对中美页岩气开发的地质条件、政策环境、配套设施、能源结构、开采历史等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中美不一样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各自的路子。
*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岳来群表示,未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和开发的新突破有赖于制度革命,也就是要先从国家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能源相关的配套性改革要跟上。此外,应注重扶持中小企业进入,美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引导大量小企业参与。
中科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冯连勇等也呼吁,我国应加强战略、策略、经济性、环保、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解决配套政策问题,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咨询中心、*油气研究中心咨询专家查全衡说,我国页岩气技术、服务市场不完善,专业服务公司很少。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我国页岩气开发目标将难以达到。我们还要找出开发过程更省水、省地、省钱的办法来。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晓宁认为,建立页岩气开发这样全新的技术体系,需要有一整套金融配套办法,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措施还很不完善。
中外联手剑指标准化开采平台
作为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先导者之一壳牌公司,很早就携手中石油、中石化勘测开采。而后,GE公司也加入这一团队。壳牌公司拥有丰富的北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经验,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比较了解四川气层和地质情况,而GE公司则在井口、压力阀、采油树等关键设备上,具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和经验。各方均有优势,合作沟通。
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GE的井口设备工厂就已经漂洋过海落户上海,只不过当年国内还没有页岩气的概念。
“压力环境的差异令中国在压裂方面的投入成本就比美国高得多,因为气藏比较深,开采的周期又长,在地面钻井后一般要花八九个月时间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出气量,投资的风险比美国更大。”GE天然气集团页岩气项目工程经理殷彦军分析说。
严苛的地质条件,造成了能源企业在钻井作业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考量更多针对性能和安全的要求。2012年起,GE就与中石油、壳牌合作深耕页岩气开采,经受着本土化创新的洗礼。
未来,三家合作将致力于提高开采质量、稳定设备平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施工安全等诸多方面,“定制化”与“设备标准化”相结合,尽量符合客户的需求,以期实现稳定、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工业标准化平台,主要是根据中石油的生产需求、结合壳牌多年来的勘探开采经验、GE参与并合作做出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并增加产品的通用性,互换性、稳定性,能够大规模复制、推广。”殷彦军说:“在目前重点试点的30多口气井中,已经有10多口非常接近理想中的标准化、稳定化的技术平台。”
据悉,目前中石油在四川拥有的三个页岩气田:富顺、梓潼、金秋,钻井和生产都是和壳牌合作,而GE则提供在钻采过程中使用的采油井口和采油树等专业设备。
而无论是陆上还是海底钻井,都需要井口控制设备,其中为关键的是密封性能。由于中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上属于高温高压,还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要求,这就给整个页岩气开采,带来了*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常规的井口设备是钢圈连接的方式,所以我们期产品就是从外部设计锁紧装置,有很多压力通道,但壳牌担心安全隐患,就提出设备尽量要减少漏点,我们后是从GE既有的深海钻井设备上得到一些启发,修改成了整体式的井口,并在内部安装锁紧装置。”GE天然气集团页岩气项目工程经理殷彦军说。
在四川几个页岩气重点产区,开采企业大多吃了不少苦头。在目前的合作阶段,中石油、中石化、壳牌、康菲、GE、雪佛龙等诸多中外企业,都在强化技术合作,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多数环境的标准化开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