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处于深刻变革期 亟需加快结构与布局调整
- 2014-11-20 08:50:432050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十三五’期间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将得到有效化解,产业结构和用电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用电增长明显放缓,第三产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将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用电比重均超过15%。”日前,在国网能源研究院组织召开的中国电力与能源研讨会上,有关能源电力供需形势与能源结构调整话题成为与会*和专家热议的焦点。
经济新常态下应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近两年经济增速回落到7.5%左右。‘新常态’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弱、要素成本快速上涨、投资边际效益降低、高耗能产品接近饱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讨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介绍道。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和机理是需要建模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他指出,经济新常态对能源电力的影响体现在总量方面,电力需求呈中速增长趋势;在布局方面,中西部地区用电需求增长加快。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供需研究实验室模型测算,预计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8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三五”期间全国用电年均增速将低于6%,电力弹性系数低于0.9。《2014年基础研究年度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移力度将加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用电增速将高于东部地区,预计2020年东部地区用电占全国的比重为44%左右,较目前下降3个百分点,但仍是我国能源电力需求重心。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能源电力需求情况,张运洲提出,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首先,要大力倡导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尤其是煤炭消费量,倒逼中国供应结构的转型。到2020年力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煤以内。其次,散煤的集中利用,需要更多转化为发电,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改变生产生活用能方式,减少煤炭分散燃烧,‘十三五’末电煤在煤炭消费总量的占比由53%提高至60%,是完全可行的,2020年以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到70%以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张运洲说。
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促清洁能源发展
张运洲提出,水电和核电是我国电力结构调整的主力,“十三五”仍需要加快开发,特别是核电,要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一定的开工规模,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十二五”期间水电、核电开工不足,实现原规划预期目标均有难度。而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开发,确保完成新能源发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在2020年达到15%的关键,在于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世界风电发展在整体上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13年风电装机增速稳中有降,预计2014年将恢复增长势头,新增风电装机5000万千瓦左右,同比增长超过30%。预计到2020年,我国风电的成本和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到与煤电价格持平,基本具备与常规化石能源发电竞争的能力。”国网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魏玢指出。
张运洲认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问题是大型电站多位于电网末端、联网薄弱,外送消纳困难。而分布式光伏则存在预期收益不确定性大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有:建立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管理机制,引导分布式光伏合理布局;加强适应光伏发电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建设等。他预测,2020年太阳能发电1亿千瓦的目标中,大型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将各占60%和40%。2020年以后,分布式光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可降至0.6~0.8元/千瓦时。
研讨会上,*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史丹还分享了大数据在能源电力需求形势的研判和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她指出,大数据不仅能为能源规划和布局提供更的数据支持,还可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把气象系统的数据与全系统的发电机组数据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计算提出风力发电的优调度方案,可有效提高风电的消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