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化工新材料产业关注度上升

2014-11-26 14:05:342017
来源: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市场分析】受、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以及行业发展周期的影响,我国石化行业增速放缓、效益下降,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传统石化产品、基础化工原料的市场趋于饱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行业关注重点和投资热点逐步转向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化工新材料产业领域将被市场关注
  
  随着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逐步成为行业热点:一是化工新材料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传统石化产业产能普遍过剩、成本持续上升、盈利空间狭窄的情况下,研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化、差异化,成为石化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其中,化工新材料将成为发展快、竞争激烈的产业,大部分跨国公司均把化工新材料做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二是化工新材料已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投资和利润增长都快于行业增长的一般增速。今年上半年,*化学品制造业投资增幅为13.6%,保持第二名;*化学品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大,达59.2%。三是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急需化工新材料的配套发展。有机化学品还有40%左右依赖进口,今年上半年增长6%,氯碱产品进口100万吨。四是化工新材料是化工能否抓住新机遇的关键。按一般规律计算,人均1.5万美元才到相对峰值。可以说,我们既不是化工新材料大国,也不是强国,必须加快发展。
  
  福清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崛起
  
  近几年,随着福清江阴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总投资合计550亿元的天辰耀隆己内酰胺、东南电化、耀隆化工、中景石化科技园、中石化巴陵己内酰胺等大型化工项目落地江阴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这5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逾千亿元。
  
  其中,天辰耀隆己内酰胺、东南电化、耀隆化工等3个项目已投产,中景石化科技园首期项目年内即将投产。
  
  据了解,在今年6月底,天辰耀隆产能大的乙内酰胺生产线进入试产阶段。该生产线是一条采用自有技术、年产达20万吨国内单线。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16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天辰耀隆将在5年内继续大手笔投入,总投资规模将达200亿元,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
  
  东南电化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去年年底实现试生产,预计今年年产值可达16亿元。
  
  去年年底,耀隆化工项目一期进入单体试车,预计今年产值可达7亿元;二期将投资3.4亿元。
  
  据中景石化科技园总经理朱泽斌介绍,目前首期项目在今年年内即将投产,而二期项目将于2016年完工投入使用。投产后,该公司的单厂生产聚丙烯和丙烯单体产能将居世界*,同时还将配套建设一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和年冷藏贮运丙烷丙烯200万吨罐区。
  
  目前,江阴港区已被批准为我国第九个保税港区、第五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契机使得央企及国有、民企纷纷落子江阴。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阴经济开发区落地企业103家,已投产项目70项,在建企业18家,筹建企业15家。
  
  吉林化工新材料企业短板亟待补齐
  
  迟宝淳说,近年吉林省在发展化工新材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上说,不少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成套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辅料研发落后,大多依靠进口。
  
  碳纤维作为化工新材料的代表产品之一,吉林省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依然存在短板。碳纤维应用领域涉及到国防、*等,日本、美国等*以来对高性能特种原丝制备技术高度保密,不转让技术,也不出售产品,所以我国成套引进技术几乎没有可能。而国内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实现突破,造成吉林省碳纤维产品分布不均衡,低端多少。
  
  吉林石化碳纤维专家蔡晓平说,目前碳纤维表面处理以及原料质量不过关,导致原丝和由原丝生产的碳纤维存在强度低,均匀性、稳定性差,伸长率变异系数大,毛丝多,分纤性差等问题,很难生产匀质预浸布;制备设备不过关,在碳纤维生产中氧化、炭化、石墨化等工序的设备满足不了工艺对温度、换热等方面的要求,导致碳纤维拉伸强度等性能达不到要求。而日本、美国等国在化工装备、材料上具有雄厚实力,制备技术相当成熟。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原丝装置负责人安继东的认同。安继东说,在碳纤维原丝关键制备、上浆剂等辅助材料及纺丝技术等方面国内产品仍受制于进口,国内生产预浸布及碳纤维制品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巩固和扩大吉林省在这方面的优势。
  
  据了解,目前吉林正在打造碳纤维公共应用研发服务平台。平台由吉林经开区与几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打造,围绕碳纤维在新能源、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应用重点打造5条碳纤维制品工程示范线,开展采用国产碳纤维进行小试及中试研发工作,同时实现碳纤维产品在本地区的检测,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新融合。

上一篇:借风除霾是否良策?治霾须治本

下一篇:二氧化碳应用市场需加速深度挖掘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