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技术踌躇不前 痼疾难解
- 2015-03-24 11:05:422203
海上风电技术踌躇不前 痼疾难解
“多龙治水”痼疾难解
海上风电*停滞不前,这与多年存在的“多龙治水”痼疾不无关系。
据了解,海上风电光项目审批就涉及国家*、*、*、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审批职能交叉、权责不一,往往导致项目审批令出多门。即便是终通过各部门的“层层关卡”,还得取得项目所属地方海洋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
与陆上风电不同,海上风电还涉及到海洋渔业、军事用海等问题,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协调难度大。华夏能源网研究员吴可仲认为,在一些依靠沿海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基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海洋经济产业链,地方政府不会轻易将宝贵的近海、滩涂等地拱手相让,因此,本来“高大上”的海上风电新能源到了地方不一定会受待见,甚至还会被排斥、阻挠,从而延长了项目前期工作周期。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曾透露,海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获得许可、通过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的周期一般都需要2年以上。如此繁琐漫长的审批周期,直接拖累了项目进度。
在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中,一些项目仅审批一项就得花费数年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如今,距离2010年公布的首轮特许权招标结果也已经数年有余,但项目仍未全部动工建设,海上风电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时值“十二五”收官之年,海上风电规划目标落空基本没什么悬念,想在“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谈何容易?多年的发展教训表明,任凭产业蛋糕画得再大,体制、机制问题没理顺,必定会造成行业发展失衡。
技术踌躇不前
如果两年前我们说海上风电是我们与国外同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一次机遇,那么今天似乎不应这么乐观了。海上风电并网面临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海上风电的输送,二是风电场动态稳定性对电网的影响。风电的可控性以及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主动变桨控制、自动控制、自动停机等)等领域亟待突破。同时,风电的短期气象预报和风电场的集中控制策略(以均衡负荷)也面临技术困境。
在我们踌躇不前的摸索中,欧洲的海上风电技术正在突飞猛进,2020年之后海上风电将成为欧洲多个国家电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从而助推其向高比例甚至可再生能源的目标高歌凯进。在英国,目前仅海上风电一项就占其全社会用电量的4%,2020年将达到10%。2014年英国某杂志评出的七款5兆瓦以上的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皆为欧洲品牌,两年前各家投入研发和实验的大型机组样机已经接近商用阶段,8兆瓦级以上机组已经应用到商业化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中。欧洲海上风电场的离岸距离大已经超过120千米,水深大超过了50米。此外,诸如在海上风能资源详查、海洋地质勘探、工程装备制造、运维及生活船舶建设等方面,处处反映出结构缜密、分工细化的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理念。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否则不久之后我们就只有跟在人家后面学习的份了。这并非妄自菲薄,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丝毫的松懈和观望都可能是致命的错误,只有时时刻刻的、的紧迫感,才可能缔造出击退传统势力,改变现状的一份力量。不光要有革命的热情,更要有革命的手段,把风能产业建设好,就是我们好的手段。
发展起点高,速度快欧洲是世界海上风电发展的*,可以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由此发展自己的海上风电,及时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完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