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加快构建城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 2022-11-29 15:48:48278
【化工机械设备网 地方新闻】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近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厦门市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科研创新能力、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和计量监管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本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现代计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城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基本建成。
《实施方案》提出四项重点任务,包括:
(一)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加强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厦门分中心建设,开展计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提升数字资源服务水平,为“数字厦门”建设提供计量支撑。研究制定计量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保障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在平板显示、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数字化计量技术研究,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为行政监管、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提供科学指导。
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加强量值传递溯源方法的研究,解决综合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开展产业急需的计量溯源技术创新,自主研制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加强先进计量应用技术研究,满足产业关键性能参数测试能力要求。
加强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加强标准物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标准物质不确定度水平。探索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制度,开展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
加强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发挥科研院所及综合性、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释放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活力,推进高水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申报平板显示计量测试等重点实验室。推进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计量技术特派员服务,构建计量测试与产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强化计量应用提升,服务重点产业发展
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计量服务实体经济行动,发挥计量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重点围绕全市“4+4+6”现代产业体系,开展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各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联盟等能力建设,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
引领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发挥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厦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平板显示产业全产业链提供定制化、多元化、数字化的“一站式”服务。加强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测试方法和专用装备的研究,填补新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空白。加强全国显示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建设,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联合项目攻关。依托产业计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技术对接渠道,提升精准可靠的计量测试服务供给水平。
提升海洋高端装备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加快“福建省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服务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计量测试难题。完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产业计量科研创新能力,搭建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创新平台。紧密结合产业关键领域和关键参数测量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紧盯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难点痛点,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研制产业专用测量装备。
服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计量测试能力建设,开展半导体芯片多参量综合测试、器件失效分析、可靠性验证等技术研究,提升半导体材料光学检测、微纳米几何量精密测量等计量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等创新平台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加快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千亿产业链重点发展方向,在疾病防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营养与保健食品等领域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疫情防控、冷链物流等相关设备的计量测试能力,完善生物医药计量仪器的溯源体系。加快医疗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领域精准、个性及定制化计量测试服务能力。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低碳绿色循环计量方法学研究与应用。建设碳计量标准装置,加强关键共性和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计量量传溯源能力。积极参与和开展能源计量相关标准、规程规范的制修订。加强能源计量审查,强化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分析应用。加大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绿色产业计量测试能力建设,提升新能源电池、高压大电流领域检定校准能力,开展充电桩等在线计量技术研究。
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产业计量保障能力。开展轨道交通计量技术攻关与测量装备研发,解决复杂工况和实时在线轨道交通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加强轨道交通行业计量测试能力、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运行能力建设。汇聚计量技术机构、企业等优势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合作。
(三)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的数字化、扁平化要求,逐步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微纳米几何量、全球定位系统、光辐射、光通信和电磁兼容等领域的一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计量标准,填补我市产业应用领域的量值传递空白。开展计量溯源方法研究和标准器研制,完善产业溯源链,提升量值溯源效能,满足市场对量值溯源和测试服务的需求。
推进计量标准建设。科学规划计量标准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民生需求等重点领域计量标准研究,填补量传溯源体系空白,推进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探索建立智能化、小型化的计量标准,推动对制造过程的实时在线测量。
加快计量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加快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构建多元、开放的计量新格局,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实施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探索建设智慧计量实验室。支持建设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比对中心。
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检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计量技术人才联合培养与双向流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等多元化发展的技术人才。实施计量人才提升行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计量培训平台、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打造高技能型、实用型的计量技术人才。建立市计量专家人才库,吸引国内外“高精尖”专家共同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等聘任制度,提升计量队伍的专业水平。
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引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仪器设备,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企业计量人才培养力度。推行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指导企业加强对计量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减排、提质增效,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活动,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
建立两岸计量合作机制。落实中国台湾地区甲级、乙级计量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采认工作制度,打造台胞台企登录第一家园第一站。积极研究制定两岸优势产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测试方法。加强与中国台湾计量组织、台资企业共同开展人才交流、技术装备研发、产品测试技术创新、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项目合作。
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开展金砖国家计量国别政策研究,提供技术咨询和政策解读服务。聚焦金砖创新基地重点发展产业,为企业在攻关测试技术、完善质量体系等方面提供计量测试服务。在LED、平板显示等领域积极开展金砖国家计量项目合作。开展测量领域及厦门优势产业WTO/TBT技术贸易通报评议及分析并定期发布相关分析报告。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
创新计量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方式转变。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取消“承担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任务授权”许可改革。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督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履行强制检定职责。定期组织开展集贸市场、加油(气)站、海鲜大排档、商超、医疗机构、眼镜制配场所等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持续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专项检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衡器、水分测定仪、谷物容重器等涉农计量器具的计量监管。
建立诚信计量长效机制。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经营者自我承诺、政府部门推动引导、社会各界监督”三位一体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在眼镜制配、加油站、商超、医疗机构等商业、服务业领域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实施计量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真正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作用。
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快计量文化建设;促进协同发展;狠抓工作落实等五项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