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煤制气扮演尴尬角色 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

2014-12-20 14:08:272244
来源: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市场分析】煤制气作为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代表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清洁能源项目,近年来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和各方的关注。然而,我国煤制气项目自2009年陆续开展示范和规划发展以来,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仍旧有些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煤制气扮演尴尬角色 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
  
  双面煤制气
  
  一面是煤制气产业的发展机遇逐渐清晰,一面是煤制气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备受争议。抛开“发展机遇”不谈,单就经济性而言,记者近期参加的几场关于煤制气产业的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对煤制气的经济性多有质疑,现阶段煤制气应该像煤制油一样以示范为主,而不是急于把它大力发展成一个产业,反对国内煤制气项目规模发展。
  
  目前我国天然气供给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需求市场日益扩大。因此,作为天然气供给的补充,煤制气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天然气供给压力。正是看中了我国巨大的天然气市场和可观的利润空间,一些企业热衷于上马煤制气项目。但煤制气项目经济性到底如何?能不能*?业界对于煤制气的“效益账”是不是过于乐观?
  
  我国的资源条件,让一些企业对煤制气的经济性持乐观态度,认为煤制气项目有钱可赚。持此观点有三个理由:一是预测我国天然气将*处于十分短缺的供不应求阶段,认为未来五到十年缺口将在千亿立方米以上,供求关系决定天然气价必将持续上涨;二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我国将*鼓励煤化工、特别是煤制天然气的发展战略;三是认为煤制气工艺流程短,技术成熟度高,完全可以实现长周期连续稳定生产。因此,我国煤制气发展呈一哄而上之势。
  
  发展煤制气首要考虑环保需求和要求
  
  在空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下,政策层明确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相关企业争相投资煤制气项目。
  
  但是,近期煤制气及煤化工项目频频曝出污染问题,当地居民反映企业污染大气,煤制气废质蔓延,人和牲畜生命健康受到危害。
  
  煤炭用途为燃料和原料(煤化工),作为燃料的用量大于80%,而作为原料的用量仅20%。经过对煤炭两种用途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进行比较,煤化工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环保优势明显。
  
  从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角度考虑,应该发展煤制气,这是不用讨论的。但是,煤制气及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选址不当,布局不科学,“三废”处理不彻底,也会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还可能会降低综合能效。
  
  "三大尴尬"待解
  
  其一,煤制气既生产清洁能源又大量耗煤的角色尴尬。国家*前不久刚刚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我国2014年至2020年期间的能源发展提出了约束性要求。其要旨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至2020年要使天然气在能源中的占比由现在的约5.9%提高至10%以上。对煤炭消耗提出了约束性指标,即到2020年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煤制天然气作为新兴的煤炭清洁利用产业,其产品是市场急需和政府支持发展的清洁能源。根据有关机构梳理,我国煤制气已建项目4个,总产能为151亿立方米,目前在建、拟建及规划中的项目还有约60个,总产能可达2600亿立方米。按照国家*规划,我国煤制气2020年的产量目标为500亿立方米,显然有利于实现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占比10%的结构性目标。
  
  但同时煤制气又是耗煤大户。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年耗煤量约为2000万吨,如按2020年煤制天然气产能500亿立方米计,则需耗煤2.5亿吨,而如果在建及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年耗煤总量将超过10亿吨。这与政府的控煤行动计划又存在矛盾。
  
  其二,煤制气原料市场化与产品缺乏议价权的尴尬。近,新疆庆华集团高层向媒体抱怨说,企业投资120亿元建设的煤制气项目却没有销售议价权,为此寝食难安。
  
  煤制气作为市场化运作项目,原材料随行就市,但产品的定价权既不在市场也不在企业,而在政府。虽说近年来我国已在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进行了天然气价改革,但改革推广的进展十分缓慢。本来,政府提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转变,但目前政府对煤制气的定价仍然采用“成本加成”法。然而,煤制气不同于自然开采的天然气产品,其成本受制于边界条件,如果包括原材料在内的边界条件出现变化,以及不可预测的隐性成本不断上升,煤制气成本就会发生较大改变。因此,现行的定价方式不利于煤制气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参与市场竞争。
  
  再者,事实上我国天然气管网和市场早已被大型石油公司垄断,煤制气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进入其管网,受制于人,失去了对产品议价的权利,好比“戴着脚镣跳舞”,很难在市场上一展身手。
  
  其三,煤制气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与自身排放的尴尬。2013年9月,*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的方式之一,煤制气被赋予重要角色。今年11月12日,中美共同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计划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北京“APEC蓝”已经证明,多使用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排放是防控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然而,煤制气一方面可提供清洁能源,无疑可为中国乃至的大气污染防治作出贡献,但煤制气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低。据专家介绍,以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为例,尽管因为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而减少了约738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计算,总计将会净增加约377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煤制气到底是功大于过、功过相抵、还是功不抵过,还真有些说不清楚,而恰恰在这一点上饱受公众诟病,从而使煤制气这样一个煤炭清洁利用项目遭遇尴尬。

上一篇:环保设备产业机遇期来临

下一篇:煤化工风向逆转 今后十年黄金发展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