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从6000吨到7000万吨的飞跃
- 2019-04-15 10:47:30423
【化工机械设备网 热点关注】 从依赖进口到供求平衡、自给有余,成为世界前列的氮肥生产、消费、贸易和出口国,并逐渐向世界强国迈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氮肥工业正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始起步发展。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氮肥工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有效保证农业需求,还有一定量的出口。大、中、小型氮肥不断融合,发展成为拥有20家百万吨级企业集团、200多家生产企业、总量居世界的氮肥产业。
为解决世界人口多的农业大国的吃饭问题,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工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国家各级*的高度重视。由于建国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底子薄,全国只有5个氮肥生产厂,氮肥年产量仅6000吨左右,为满足粮食生产对化肥的迫切需求,我国不但恢复扩建了老氮肥厂,同时建设了大批新厂。
1951年6月,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更名而来的大连化学厂全面复产合成氨。在不断扩建大连化学厂的同时,我国还从苏联引进了成套氮肥装置,建设了吉林、兰州和太原3个化工区的化肥厂,规模均为5万吨/年合成氨,分别于1957、1958和1961年投入生产。
由于化工部门一直把发展化肥工业视为重心,1952年到1982年的31年中,全国化肥投资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氮肥工业的建设投资又占到了化肥工业总投资的80%以上,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基础。
从1978年到现在,改革开放40年来,氮肥总量取得多次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十几年的大发展,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供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1年我国成为世界前列的氮肥生产国,2003年成为净出口国。现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氮肥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氮肥行业针对行业急迫的技术难题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出一大批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设备。以航天炉为代表的干粉煤气化技术,以多喷嘴对置式、晋华炉为代表的水煤浆气化技术等一批新型煤气化技术成功研发和陆续推广。还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体净化、氨合成和尿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相继开发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氮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2004年,我国套国产化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在华鲁恒升建成投产,2005年,我国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国产化2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在四川美丰建成投产,2017年,我国套国产化6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在阳煤正元正式投产。2018年,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建设的套气头45万吨/年合成氨、80万吨/年尿素装置,华鲁恒升建设的套百万吨级尿素装置分别投运成功。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大的氮肥生产、消费和贸易国,并逐渐向世界强国迈进。近十几年我国氮肥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保持4%左右。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3~2017年累计退出合成氨产能1130万吨,退出尿素产能1797万吨,产能过剩得到有效遏制,行业盈利能力逐渐好转,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18年底,全国合成氨产能合计6689万吨/年,同比减少454万吨/年。其中采用*煤气化技术的产能为2485万吨/年,占总产能的37.2%。全国尿素产能合计6954万吨/年,同比减少322万吨/年。其中*煤气化技术的尿素产能为2549万吨/年,占总产能的36.7%。
近十几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自主设计的技术装备不断投运,我国氮肥工业装置大型化步伐不断加快。氮肥原料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以非无烟煤为原料的产能占比不断提高,以无烟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的产占比逐步下降。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合成氨年产能超30万吨的企业有102家,产能占比71.7%;尿素年产能超50万吨的有66家,产能占比77.2%,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原标题:氮肥:从6000吨到7000万吨的飞跃
原标题:氮肥:从6000吨到7000万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