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备网

登录

非常规天然气成清洁能源市场一抹亮色

2014-12-23 11:58:481882
来源: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市场分析】据预测,到2020年之后,我国页岩气将实现快速发展,致密气和煤层气将实现稳步发展,而天然气水合物仍需加快勘查,预计于2030年之后实现快速发展。未来,随着非常规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有望成长为大能源。
  


非常规天然气成清洁能源市场一抹亮色
 
  能源结构的大转型
  
  尽管今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因价格上涨出现增速放缓,但天然气价格改革仍按既定方案推进。今年8月,国家*再次将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价格提升0.4元/方,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天然气消费市场压力。
  
  *以来,“缺油少气”一直是我国能源市场的现实。为了弥补资源不足,我国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一边寻找油气资源,一边为能源安全担惊受怕。然而,大量引进的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只能通过涨价向下游国内市场涨价顺出。
  
  与此同时,大量天然气引进将导致明显的供大于求。西面的中东、北面的俄罗斯和蒙古、南面的缅甸都在向中国引入天然气,而在东面,十几个国家正在积极开拓中国的LNG市场。据预测,未来我国每年引进天然气将超2000亿方,且普遍存在路远价高的问题,也埋有能源安全隐患。
  
  市场天然气供应充足,背后反映了能源结构的大转型。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能源战略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天然气产量的激增,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导致地缘政治格局、金融体系等出现一系列深刻变化。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
  
  *原副院长谢克昌介绍,研究分析后发现,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动发展,可以成为支撑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体资源。
  
  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海相页岩气资源量8.8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川渝、湘鄂、云贵和苏皖等地区,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南方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应力高,岩层破碎,国外的成熟工程技术移植过来存在很强的不适应性,需要进行长远规划。总体来看,我国页岩气开发仍处于技术引进与探索起步阶段。研究报告建议,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注重发展低成本、环境友好、便捷小型化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并加快产业示范,尽快实现页岩气经济规模开发。
  
  致密气方面,全国资源总量11万亿立方米,中西部地区保有量占75%左右,具有支撑致密气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致密气开发技术方面,我国与国外基本同步,但还需要优化水平井和多段压裂主体技术,走低成本之路。研究报告建议,加快致密气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非常规气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力军。
  
  全国煤层气可采资源总量在11万亿立方米左右,其中集中性资源超过7万亿立方米,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基础扎实。在开发技术方面,煤层气开发目前处于技术成型阶段,需要重点发展单井增产、低成本适应性技术以及煤矿区井上下联合抽采关键技术,坚持地面与井下两条腿走路。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惊人,据初步评价,远景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亿立方米。长远来看,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目前仍处于勘查技术攻关阶段,后期要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重点发展深水开采技术和装备,适时启动试采,尽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工业化开发利用。
  
  尽管资源总量都比较丰富,但研究报告也指出,通过对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进行经济性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非常规气的资源丰度总体偏低,开发难度大,经济性偏差,需要政策扶持和走低成本发展之路,才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对此,谢克昌表示,未来非常规气开发技术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环境,注重优化井位、钻井设计、施工和检测,严格检测用水及产出水、控制用水量、实施零排放和小燃烧等,降低开发成本。
  
  煤制气热情仍存
  
  中国对煤制气的热情还表现在,我国早已经成为世界上煤气化技术应用种类多的国家,国外技术中,美国GE公司的水煤浆气化工艺(原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进入中国推广较早,应用企业多,壳牌废锅流程煤气化工艺(SCGP)、德国科林粉煤气化技术(CCG)以及德国GSP煤气化技术也拥有不俗的业绩。煤气化技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全系统装置能否长周期、安全、稳定地运行,也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效益。因此,选择高可靠性、率、低能耗、低污染,即“两高两低”的煤气化新技术是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尴尬的是,目前中国煤气化技术市场仍然缺少主心骨,而现有技术应用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两方面,或多或少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仍需要中国能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实践层面不断试错。
  
  受环保政策、配套管网建设等因素制约,“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制气仍处在示范阶段,难以开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需要强调的是,煤制气项目建设必须管网先行,这就是说,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煤制天然气若要长足发展,除需解决技术难题之外,拥有管道建设优势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能源机遇之下拔得*。

上一篇:光伏发展环境正趋完善 产业进入增长通道

下一篇:碳交易市场建设意义深远 由试点走向全国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